望遠鏡博覽 - 望遠鏡簡史

望遠鏡發(fā)明400年來的重大天文學事件

  • 1608年,荷蘭眼鏡商人李波爾賽偶然發(fā)現(xiàn)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遠處的景物,受此啟發(fā),他制造了人類歷史第一架望遠鏡。
  • 1609年,伽利略創(chuàng)制第一架天文望遠鏡,并首次用它進行天文觀測,天文學從此進入了望遠鏡時代。
  • 1611年,開普勒把伽利略望遠鏡中的凹透鏡目鏡改為小的凸透鏡,改善了成像質量,增加了有效視場。這種結構的望遠鏡成為開普勒望遠鏡。
  • 1668年,牛頓創(chuàng)制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稱為“牛頓式望遠鏡”。反射望遠鏡不但消除了色差,且有鏡筒較短、易于制造等優(yōu)點。  
  • 1672年,法國人卡塞格林提出了一種采用凹的拋物面主鏡和凸的拋物面副鏡的反射望遠鏡設計方案,被稱為卡塞格林式望遠鏡。這種望遠鏡成像優(yōu)良,焦距長而鏡身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 1897年,美國的葉凱士天文臺的口徑1.02米的折射望遠鏡落成,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遠鏡。
  • 1931年,德國光學家施密特用一塊接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鏡作為改正鏡,與球面反射鏡配合,制成了可以消除球差和軸外象差的施密特式折反射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光力強、視場大、象差小,適合于大視場的拍攝觀測。施密特望遠鏡已經(jīng)成了天文觀測的重要工具。
  • 1948年,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口徑5米的海爾(Hale)望遠鏡落成。
  • 1977年,世界上第一臺多鏡面望遠鏡(MMT)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霍普金斯山落成。該望遠鏡由6片直徑1.8米的反射鏡組成,等效口徑4.5米。
  • 1990年,口徑2.5米的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升空。
  • 1991年,凱克I(Keck I)望遠鏡在美國夏威夷的莫納克亞天文臺落成,該望遠鏡口徑10米,采用多鏡面拼接主動光學技術。
  • 2001年,位于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落成,VLT由4臺口徑8.2米的獨立望遠鏡組成,等效口徑16米,并可以進行光學干涉成像。
  • 2007年,位于加那利群島La Palma的10.4米的GTC望遠鏡落成,GT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單臺光學望遠鏡。
  • 2008年,我國科學家自主提出并設計制造的大天區(qū)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