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態(tài)的火山島
火山島是由海底火山噴發(fā)物堆積而成的。在世界海洋底部,有廣闊的平原,巨大的高山,深邃的海溝,還有那幾乎貫穿全球大洋底的洋中脊山脈和大裂谷,以及密集的火山錐與海山。海洋底部的地形,比陸地上要復雜得多。
火山島按其屬性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洋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lián)系;另一種是大陸架或大陸坡海域的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lián)系,但又與大陸島不盡相同,屬大陸島嶼大洋島之間的過渡類型。
我國的火山島較少,總數(shù)不過百十個左右,主要分布在臺灣島周圍;在渤海海峽、東海陸架邊緣和南海陸坡階地僅有零星分布。臺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花嶼等幾個島嶼除外)是以群島形式存在的火山島;臺灣島東部陸坡的綠島、蘭嶼、龜山島,北部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東海的釣魚島等島嶼,渤海海峽的大黑山島,細紗中的高尖石島等則都是孤立海中的火山島。它們都是第四紀火山噴發(fā)而成,形成這些火山島的火山現(xiàn)代都已停止噴發(fā)。
火山噴發(fā)的熔巖一邊堆積增高,一邊四溢滾淌,是火山島形成中呈圓錐形的地形,被稱為火山錐。它的頂部為大小、 深淺、形狀不同的火山口。由許多火山噴發(fā)的地方都形成崎嶇不平的丘陵。我國的火山島主要是玄武巖河安山巖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玄武巖漿粘度較稀,噴出地表后,四溢流淌,由此形成的火山島 的坡度較緩,面積較大,高度較低,其表面是起伏不大的玄武巖臺地,如澎湖列島。安山巖屬中性巖,巖漿粘度較稠,噴出地表后,流動較慢,并隨溫度降低很快凝固,碎裂的巖塊從火山口向四周滾落,形成地勢高峻, 坡度較陡的火山島,如綠島和蘭嶼。如果火山噴發(fā)量大,次數(shù)多,時間長,自然火山島的高度和面積也就增大了。
火山島的形成后,經(jīng)過漫長的風化剝蝕,島上巖石破碎并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島上可生長多種動植物。但因成島時間、面積大小、物質組成和自然條件的差別,火山島的自然條件也不盡相同。澎湖列島上土地瘠薄,常年狂風怒號,植被稀少,島上景色單調。綠島上地勢高峻,氣候宜人,樹木花草布滿山野,景象多姿多彩。
冰與火的島—冰島
| 大洋洲最大島國—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
古老的海島王國—湯加群島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