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的出現(xiàn)
在距今4.3~3.45億年期間,地殼發(fā)生了強烈的造山運動,海面縮小,陸地廣泛出現(xiàn),氣候變得干燥炎熱。
在海水退潮、漲潮的過程中;一部分藻類慢慢適應(yīng)了陸地生活。它們銅匈在泥沼上,沒有根,莖直立。沒有葉子,叫光蕨。就是它們和陸上的狂風、干旱做斗爭,頑強的適應(yīng),終于給大地披上了第一次綠裝。以光蕨為先驅(qū)的裸蕨類成功地登上了陸地之后,蕨類植物大繁榮的序幕拉開了。
這個時期,水族里發(fā)生了非常重要的事件;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海域,至今還生活著一種身體半透明的小動物,因為它首先在我國文昌縣發(fā)現(xiàn),所以叫文昌魚。達爾文曾把這稱為"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因為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動物的鑰匙"。
文昌魚并不是真正的魚,它沒有脊椎骨,只有一條縱貫全身的脊索作為支撐身體的支柱,這條支柱代表了脊椎的先驅(qū)。在它以后發(fā)展起來的動物。像魚啊、鳥啊、獸啊。以至于人都是脊椎動物。這些脊椎動物的器官和機能有千差萬別,但脊椎的構(gòu)造基本相同。
在文昌魚的基礎(chǔ)上進化,發(fā)展出現(xiàn)了魚類。魚,有了一根真正支撐身體的大梁--脊梁骨(脊柱),埋藏在脊柱背面有一條柔軟的脊髓和向前膨大所進化形成的腦。這新形成的高度發(fā)達的神經(jīng)中樞,使動物空前的聰明了起來。魚,有了鰭和尾巴。全身成為流線型,可以到處游來游去。它們成了當時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它們的子子孫孫很快占據(jù)了全部江河湖海。在這以后的5000萬年,可以叫做魚的時代。
生活在現(xiàn)今江河湖海的魚類,如鱘、鰉、鯉、鯽、鯊、鰩、鲼等等,有的是它們的直系后代,有的是它們的近親。魚是怎樣由水中登上陸地的呢?最早登陸的先驅(qū),究竟是哪一種魚呢?大約在3億年前的地層化石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奇怪的魚化石--總鰭魚?傱掫~有兩大特點:一是它的胸鰭和腹鰭的骨骼排列方式和現(xiàn)代生存的青蛙的四肢骨基本相同,這種強有力的鰭,便于在陸地上支撐和移動身體;二是總鰭魚能用鰾直接呼吸空氣。
3億多年前,氣候溫暖,有些地區(qū),由于植物腐爛,水中缺氧,不適宜魚類生陌。在發(fā)生干旱的時候,有成千上萬的魚活活死去。干旱逼著總鎊魚,從這個水塘死攝活撐地想爬到另外一個水塘。本意想找水的總紹魚,這時可能發(fā)現(xiàn)陸地是一個多么奇妙的世界!
從裸藻類登陸扎根以后,逐漸緩慢地長出了第一批巨大的陸生植物,形成了大片的沼澤森林。
這個陌生世界對并非游泳能手的總鰭魚來說,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它們終于在呼吸到新鮮空氣的陸地上呆了下來。那里有吃的食物,又沒有傷害它們的敵害,于是世世代代傳下去,胸紹和腹紹變成了四肢,鰓退化了,鰾變成了肺,最后形成了新的類群--兩棲類。
現(xiàn)代兩棲類的元老是蚓螈。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兩棲類動物是我國的特產(chǎn)大鯢(娃娃魚)。兩棲類種類最多的類群是青蛙和蟾蜍,它們直到現(xiàn)在始終生活得很快活。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