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館> 風情篇> 壯族

 

蛙圖騰與螞節(jié)

  同許多民族一樣,壯族也曾普遍存在過圖騰崇拜。其圖騰物像種類很多,如太陽、月亮、星星、雷電、鱷魚、蛇、犬、牛、虎及榕樹、竹、木棉等。蛙類也是其中之一。

  蛙最早是壯族先民甌部落的圖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西甌人中已占據保護神的地位。直到近現(xiàn)代,一些地方的壯族人對蛙仍然敬若神明,認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為天使派到人間來的。所以壯族先民鑄造的銅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體雕塑,東蘭、巴馬、天峨、鳳山等地還保留有祀蛙的“螞節(jié)”。

  “螞節(jié)”也稱“青蛙節(jié)”、“敬蛙節(jié)”、“蛙婆節(jié)”等!拔”為方言,即“青蛙”。節(jié)期在農歷的正月。正月初一一大早,人們便奔赴田野,拔草翻石,四處尋找冬眠的螞,第一個找到者被尊為“螞郎”(即天女之婿),并成為節(jié)日的首領。人們把螞拐接回村,裝入“寶棺”(即竹筒),放入花樓(彩色紙轎),送往螞亭(涼亭)。從這一天開始至正月二十五左右,白天由孩子們抬著花樓寶棺,游村串戶,唱古老的《螞歌》。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涼亭為螞守靈。人們敲起銅鼓,歡歌勁舞。從二十五日起,各村先后葬螞。在埋葬螞前,還要打開上一年的螞寶棺驗看。如果尸骨呈黑色或灰色,便認為這是年景不佳的征兆,人們立即焚香叩頭,祈求新螞上天后務必多多關照。而若呈金黃色,則是風調雨順的吉兆,頓時,歡聲雷動,銅鼓、地炮齊鳴。在歡樂的氣氛中,人們將新螞拐安葬。之后,螞郎要邀請各家的長者一起聚會,歡慶螞順利上天。晚上,全村人還要通宵達旦地歌舞狂歡,共慶螞節(jié)的結束。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