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侵蝕
 
水力侵蝕

水力侵蝕是世界范圍內(nèi)分布最廣泛的一種侵蝕形式,在山區(qū)、丘陵區(qū)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降雨時都會產(chǎn)生水力侵蝕。它的特點是以地面的水為動力沖走土壤。主要分為面蝕和溝蝕兩大類,在我國黃土高原地區(qū),伴隨面蝕溝蝕,常發(fā)生洞穴侵蝕。

   面蝕又可分為濺蝕(雨滴打擊地面濺起土粒,在地表形成一個薄泥漿層,匯合成小股地表徑流)、片蝕和細溝侵蝕。細溝為薄層徑流匯集成細小股流對地面的侵蝕,屬于線狀或溝狀侵蝕過程,與地面薄層水流均勻的面狀侵蝕過程不同。由于細溝侵蝕均發(fā)生于坡耕地,侵蝕深度不超過耕層,經(jīng)犁耕后地面不留痕跡,也歸為面蝕。

   溝蝕:黃土高原丘陵、山地起伏,且溝谷發(fā)育活躍,形成地球上罕見的溝谷縱橫、地形起伏的特殊的梁峁狀丘陵溝壑區(qū),有不同的溝蝕類型。切溝侵蝕是發(fā)生在坡耕地上的一種特殊溝蝕類型,主要是人為不斷耕作所致,在大于25度的坡耕地上最為普遍,一般由細溝演變而來。當淺溝下切深度超過耕層,無法耕作而不得不棄耕時,淺溝即發(fā)展為切溝。坡耕地一旦發(fā)生淺溝,侵蝕量可增長1-3倍。切溝進一步發(fā)展,徑流更加集中,下切深度愈來愈大,溝谷兩側(cè)侵蝕加強,伴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力侵蝕過程,溝壁不斷擴張,溝槽不斷加寬,形成深度可達數(shù)十米至百米的沖溝,此為沖溝侵蝕。黃土高原典型的溝道小流域即是以河溝為主系,由不同級別溝谷組成的水路網(wǎng)系統(tǒng)。

   潛蝕是黃土和黃土狀土中特有的侵蝕方式,它通常是地表水沿黃土中的縫隙滲入地下,進行地下侵蝕。它塑造了各種特異的地貌形態(tài)。
   陷穴是最主要的一種潛蝕形態(tài),多發(fā)生在塬邊或臺地邊緣積水的地方。陷穴的形態(tài)多是呈漏斗狀,也有條帶狀的,如果相鄰幾個陷穴的潛流水路互相聯(lián)通,就形成了獨特、令人贊嘆不已的黃土喀斯特地貌和地貌藝術(shù)珍品。這里有筆直挺拔的黃土柱、雄偉狀觀的黃土墻,路面險要的黃土橋,還有深深的黃土洞,有雄偉的黃土門,還有象珊瑚狀的黃土基巖和蘑菇狀的基巖殘堆懸溝溝壁。


水力侵蝕
水力侵蝕
溝蝕
水力溝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