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個大新聞,《寫真地理》這本雜志上發(fā)了一篇論文,有人通過超心理意識能量方法把熟雞蛋變生雞蛋,還孵出來了……
圖源網(wǎng)絡
這事聽起來就很扯,看了論文之后覺得更扯。整個論文結構都是有問題的,沒有實驗背景,沒有假設,沒有討論,結果還拋出了一堆匪夷所思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關于實驗怎么做的,論文里寫得一塌糊涂。實驗過程中挑雞蛋、煮雞蛋的事都寫了(其實你不寫我也知道怎么操作),但實驗里最關鍵的一點,超心理意識該如何操作的,一點沒說,就五個字“超心理意識”一筆帶過。
圖源網(wǎng)絡
如果你這是科學論文的話,起碼得寫清楚“超心理意識”怎么做吧(狗頭jpg),比如心里應該想些什么,想多久,口中不是要念一些咒語,要不要閉眼,心理能量如何測定之類的……這些信息一個沒有,壓根就沒法復現(xiàn)這個實驗,光這點就很不科學。
更別說什么對照實驗、控制變量、統(tǒng)計方法、實驗數(shù)據(jù)了、差異是否顯著……一個數(shù)都沒有,就直接說觀察到雞蛋從固體變液體,所以復生了……
這事壓根跟科學沾不上邊。
不過在2015年,倒是有一個科學新聞,說一個科學家“復生”了熟雞蛋,不僅發(fā)了正兒八經(jīng)的學術論文,還得了當年搞笑諾貝爾獎……這是咋回事?
這是當時的新聞報道:
圖源:中國食品學報
圖源:天天愛科學
圖源:生物探索
然后筆者去看了論文,發(fā)現(xiàn)了讓雞蛋“變生”的“秘密”,是科學的秘密。
讓雞蛋復生的科學家 Stephan Kudlacek 圖源:Steve Zylius / UC Irvine
熟雞蛋變身的科學實驗
在介紹科學家的實驗方法前,得先說明一些東西。
首先,這個實驗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讓熟雞蛋變生,那也太沒意義了,科學家之所以做這個實驗,是想研究蛋白質的結構是否可以復原。
其次,把雞蛋煮熟,本質上就是讓蛋白質變性。蛋白質本質上就是由氨基酸組成的鏈條,這個鏈條被稱為肽鏈。鏈條可以纏繞成各種形態(tài),而變性則是讓它改變結構,徹底把肽鏈給打散了。
不同時常加熱下的雞蛋內(nèi)部結構變化 圖源:The Stay at Home Chef
讓蛋白質變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加強酸、加強堿、加尿素、紫外線照射、X光線照射、超聲波、攪拌……高溫加熱只是讓蛋白質變性的方法之一。
因為加熱比其他方法容易得多得多,燃氣灶、電磁爐、原始一點燒木頭、燒炭都行,畢竟史前人類就是這么燒烤食物的,所以普通家庭里都會用高溫加熱的方法來讓蛋白質變性。當然如果你不嫌麻煩或者奇怪的口味,以及你可以弄的到強酸、強堿這類特殊材料的話,你可以用上述其他方法來使蛋白質變性。
加熱是如何讓雞蛋變性的呢?
在加熱之前,生雞蛋里的蛋白質通過氫鍵精確地折疊成結狀結構。加熱之后,大量的熱能傳遞到雞蛋里,蛋白質的結構的那些氫鍵被打破,鏈條被拆開,形成各種小的肽鏈或氨基酸。
它們會隨意地移動,會相互碰撞,然后形成全新的氫鍵。隨著加熱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氫鍵形成,被固定在了一起,只不過結構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了,而且亂成了一團麻。從肉眼看來,就是一灘液體變成固體了。
蛋白質加熱變性的過程
熟雞蛋變身的口訣
煮熟雞蛋之后,科學家怎么“復生”|呢?
第一步,加一些水和尿素。
前面如果你仔細看文章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我介紹讓蛋白質變性的方法時候說到了尿素(Urea)。尿素和加熱原理類似,破壞蛋白質的氫鍵,最終達到重組蛋白質結構的目的。尿素的味道并不可能好,所以如果你真的打算做這個實驗,可能復生的雞蛋在煮熟會很難吃。
尿素讓蛋白質變性的過程
先把煮熟的雞蛋切成小塊,然后加入尿素,加入尿素之后,原本亂成麻的蛋白質結構又被打散了,肉眼看到的就是固體的雞蛋變成稀拉拉的一片,所謂的懸濁液。然后把懸濁液溶入水中。
但現(xiàn)在只是把原本固定的結構打散了,并沒有折疊成生雞蛋原來的形狀。
第二步:高速旋轉
這一步基本上普通人是做不到的。這不是隨便拿個搖搖杯就可以達到的旋轉速度,這里的高速旋轉是指每分鐘5000轉。這有多快?普通吊扇的轉速就每分鐘150-600轉,更快點的排氣扇也就每分鐘1000-3000轉。所以你如果想徒手達到“高速旋轉”的話,前提你得有鋼鐵俠的裝備。而且不光是有轉速就夠了,還得很好的控制不同組分在連續(xù)流動下的轉速。
科學家雖然也不能徒手高速旋轉,但他們有實驗室呀(有錢的實驗室)。實驗室里的設備長下面這樣,一個高速渦流裝置(The Vortex Fluidic Device ,VFD)。這也不是Weiss 自己實驗室的設備,是從另一個科學家 Colin Raston 借過來的。
圖源:Gregory Weiss
接下來,把尿素和蛋白質的液態(tài)混合物放了進去,以每分鐘5000轉的速度轉了5分鐘。高速旋轉下,液態(tài)混合物被離心力甩到玻璃管上,擴散成一個非常薄的膜。混合物中靠近外側的組分旋轉的速度比內(nèi)側組分要快,不同組分之間的速度差異產(chǎn)生了剪切應力,導致這些蛋白質反復拉伸和收縮,就像拉橡皮筋一樣。
?
?
VFD工作過程 圖源:文獻1?
結果就是,科學家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他們恢復了雞蛋中其中一種蛋白質85%的結構,也就是說恢復了活性。這種蛋白質是雞蛋清里的,名為溶菌酶(lysozyme)。注意,這里只是恢復了雞蛋中一種蛋白質的活性,而且還是85%。
溶菌酶的結構 圖源:C&EN -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所以整個研究中科學家并沒有做到把熟雞蛋變成生雞蛋,而只是把熟雞蛋中一種蛋白質結構復原了85%。研究的意義也只是在于重構蛋白質活性,而非把熟雞蛋變生雞蛋。
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蛋白質活性都復原呢?
因為不同的蛋白質需要不同的旋轉速度、旋轉時間……另外,蛋白質分子量越大,恢復活性的難度就越大。所以在同一個設備下用同一個處理參數(shù)對蛋清進行處理,只能恢復一種蛋白質的活性。
為什么新聞標題用了熟雞蛋變生雞蛋呢?
這只是科學家在論文里做的概括性比喻,出現(xiàn)在摘要里:uncooking egg。
圖源:參考文獻1
原論文標題翻譯過來跟雞蛋一點關系都沒有:剪切應力介導的聚集體和包涵體的重折疊。新聞引用論文的時候如果直接用了這科學標題,八成都沒人看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應該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學了。
參考文獻:
1.Yuan T Z, Ormonde C F G, Kudlacek S T, et al. Shear‐Stress‐Mediated Refolding of Proteins from Aggregates and Inclusion BodiesJ. ChemBioChem, 2015, 16(3): 3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