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4年,嫦娥五號將為人類再次帶回月球樣品
發(fā)布時間:2020-11-23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haibaraemily
監(jiān)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

  202011月下旬,中國的首個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將在海南文昌發(fā)射場,搭乘長征五號遙五火箭發(fā)射升空,奔赴月球。

  它的目標是采集約2公斤月球樣品并送回地球。

  這次是去月球采礦的嫦娥姐姐

  圖片來源:渦輪噴氣蛋

  這是中國的第六個月球探測任務,它不僅標志著我國“嫦娥”工程將完成“繞、落、回”三部曲的第三階段目標,也意味著人類時隔44年將再次從月球帶回巖石和土壤樣品——上一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還是1976年蘇聯(lián)的月球24號。

  中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

  圖片來源:探月工程

我們?yōu)槭裁催€要去月球挖土?

  有些小伙伴可能會感到疑惑,別說44年前的月球24號無人月球任務了,五十多年前NASA的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不是從月球上帶回過好多次樣品了么?大老遠地再折騰一番跑去月球挖土,還要辛辛苦苦帶回來的意義在哪里?

  是的,從1969年到1976年,6次阿波羅任務和3次月球號任務帶回了月球表面9個區(qū)域共計382公斤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品。從量上來說,并不少。

  

? ? 正是這些珍貴的月球樣品,讓我們能夠真正接觸到有明確產(chǎn)地的月球物質(zhì),能真正在實驗室里全方位分析研究這些月球物質(zhì)——這是月球探測器遙感探測和在地球上分析月球隕石所做不到的。對這些月球樣品的放射性定年,也讓我們真正確定了月球上一部分區(qū)域的絕對年齡,并以此建立起了月球45億年的演化歷史。甚至,地球之外的整個內(nèi)太陽系所有行星的地質(zhì)演化歷史,都是在參考月球樣品絕對年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基于阿波羅樣品和撞擊坑定年等方法綜合建立起來的月球地質(zhì)年代劃分

  圖片來源:改編漢化自:參考文獻[1]

  但僅僅是量大,還不夠。這些樣品對我們認識月球,依然太局限了。

  這些樣品大多來自月球正面中低緯度的月海區(qū)域,形成年齡集中在42-32億年前(也有部分可能形成于不到10億年前的哥白尼紀)。而在這個范圍之外的月球歷史事件所對應的時間,全部是以此為錨點,參考其他觀測結(jié)果(主要是撞擊坑統(tǒng)計)外推來的。

 

?。ㄗ螅┌⒉_(A)和月球號(L)的采樣區(qū)分布,改編自 | NASA;(右)以阿波羅樣品定標,基于撞擊坑統(tǒng)計建立的月球45億年歷史,但其實10-30億年這個時間段幾乎完全是空白。Gyr = 10億年

  魚片來源:參考文獻[1]

  相當于之前我們只在月球很有限的一部分區(qū)域內(nèi),找到了形成于一小段時間里的“化石記錄”,卻要用來定標整個月球45億年歷史,甚至還用來外推到其他類地行星。

  這顯然意味著,我們對月球的認識不管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是極其不全面的。

  而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重返月球,采集到更多來自不同地質(zhì)背景,形成于不同歷史時期的月球樣品。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整還原月球的歷史,才能真正全面認識月球,認識地月系統(tǒng),甚至認識整個太陽系的過去。

  這正是嫦娥五號的意義所在。

  嫦娥五號計劃登陸的是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Mons R mker)一帶,并在這里采集樣品。

嫦娥五號計劃著陸采樣區(qū)域(白框內(nèi)),紅點和藍點分別為NASA阿波羅任務和蘇聯(lián)月球任務的著陸采樣位置

  圖片來源:Nature [2]

  雖然同在月海區(qū)域內(nèi),但這是一片遠離阿波羅和月球號采樣區(qū)的地方,有著豐富的火山活動遺跡和可能與之前的樣品不同的巖石類型。

  

  著陸區(qū)(白色框內(nèi))一帶地形圖,越紅表示越高,越藍表示越低。該區(qū)域內(nèi)最典型的地貌特征是呂姆克山(Mons R mker,紅黃色區(qū)域),一個疑似盾狀火山的遺跡。呂姆克山周圍被多期形成于不同年齡的月海玄武巖包圍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3]

  呂姆克山周圍有著非常年輕的月海玄武巖覆蓋區(qū)域,因此嫦娥五號可能采集到形成于10-20億年前的年輕樣品——這將填補月球地質(zhì)定年和年代劃分上最大的一塊空白。

  

  

  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地質(zhì)單元,形成于不同的年齡。呂姆克山東側(cè)的月海玄武巖非常年輕(形成于愛拉托遜紀),按照撞擊坑統(tǒng)計來推算,年齡在10-20億年之間, Ga = 10億年前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3, 4]

  另一方面,嫦娥五號的工程意義也是里程碑式的:采樣返回相比于之前的環(huán)繞(嫦娥一號二號)和著陸(嫦娥三號四號)任務,難度系數(shù)可以說是上了幾個臺階——嫦娥五號的發(fā)射,意味著我國有望成為繼美國、蘇聯(lián)之后,第三個實現(xiàn)月球采樣返回的國家。

  

負責發(fā)射嫦娥五號的長征五號遙五火箭

  圖片來源:CNSA

嫦娥五號如何采回月球樣品?

  很多小伙伴還會很疑惑,這嫦娥五號的任務過程怎么這么復雜???還有啊,這嫦娥一號二號是一件套,三號是兩件套,四號是三件套(鵲橋中繼星和主任務分兩次發(fā)射)…

  

  嫦娥一號到四號大家族

  圖片來源:寒花 手繪

  嫦娥五號怎么東西這么多啊,居然有…四件套?

  嫦娥五號的組成結(jié)構(gòu)

  圖片來源:CAST/Spaceflight101

  哎,這個感覺就是特別準確,嫦娥五號相比于之前的幾個嫦娥任務確實特別復雜,因為采樣返回任務要做的事兒真的特別多。

  從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來,月球 采樣 返回 任務需要到飛到月球、采樣、然后返回,把這個過程進一步拆解一下,就是這個探測器需要完成這么幾個主要步驟:

  1)發(fā)射火箭,從地球起飛

  2)從地球上空飛到月球上空

  3)著陸在月球表面

  4) 在月球表面采樣

  5)從月球表面起飛

  6)從月球上空飛回地球上空

  7)把樣品扔回地球

  光看這個“任務清單”是不是頭都禿了?看看嫦娥五號打算如何一步步完成吧。

  首先,長征五號火箭發(fā)射,把嫦娥五號四件套送往地月轉(zhuǎn)移軌道,然后四件套一起飛往月球。

 

 四件套發(fā)射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到了月球軌道之后,四件套兩兩分頭行動:著陸器帶著上升器登陸月球采樣,環(huán)繞器帶著返回器在環(huán)月軌道待命。

  

  嫦娥五號的工作安排

  圖片來源:CAST/Spaceflight101

兵分兩路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著陸器設計了兩種采樣方式:一種是鉆孔采樣,計劃將鉆孔鉆進月面以下2米深的地方,采集巖芯樣品;

  

  鉆孔采巖芯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另一種是機械臂采樣,用機械臂的頭部鏟取月球表面的土壤樣品。

  機械臂鏟土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采完樣品之后,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從月球表面起飛。這相當于在月球上也要加個類似火箭的發(fā)射裝置,當然,我們想要的其實只有樣品,著陸器那么沉,我們肯定是過河拆橋不帶走了呀。

  

  嫦娥五號采樣之后的選擇

  圖片來源:TPS/Loren Roberts

  于是嫦娥五號就有了這個“上升器”的設計,樣品封裝起來塞進上升器里,上升器上有發(fā)動機,負責從月球表面起飛。

  上升器帶著樣品起飛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但如果要上升器自己從月球起飛直接飛回地球的話,那上升器的設計復雜度和重量(帶更多燃料)都要相應飆升,這些壓力層層傳遞最終還是都落在了從地球發(fā)射的火箭上。要知道直接返回的蘇聯(lián)月球號任務只挖了100多克月球樣品,而嫦娥五號可是打算挖2公斤的。

  

  火箭素材來源:CNSA

  所以嫦娥五號采用了類似阿波羅載人登月用的方式來轉(zhuǎn)移樣品:交會對接。著陸器工作期間,環(huán)繞器在環(huán)月軌道待命,等上升器起飛之后兩者再次碰頭。當然,碰頭也不是想要一起飛回去,只是為了轉(zhuǎn)移樣品而已。

  上升器和環(huán)繞器交會對接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轉(zhuǎn)移樣品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把樣品轉(zhuǎn)移到返回艙里之后,上升器也沒用了,扔。

  

  嫦娥五號采樣之后的安排

  圖片來源:CAST/Spaceflight101

  然后環(huán)繞器帶著裝著樣品的返回艙一起,輕裝上路,從月球上空飛回地球上空。

  

返回地球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飛到地球上空之后呢,只把包裹著月球樣品的返回艙扔回地球大氣層就可以了。為了防止在再入地球大氣層過程中溫度過高,返回艙將經(jīng)過一條精心計算的,類似“打水漂”一般的曲折路徑回到地球表面。

  返回艙再入地球大氣層

  圖片來源:New China TV

  

  嫦娥五號T1試驗器“打水漂”返回示意圖。返回艙第一次再入大氣層后與大氣產(chǎn)生相互作用力,像打入水中的小石子一樣彈跳起來,跳出大氣層然后第二次再入大氣層,這一過程被形象稱之為“太空打水漂”

  圖片來源:CNSA

  總結(jié)來說,想要采集到月球樣品并送回地球,嫦娥五號全程需要完成兩次發(fā)射、兩次著陸、一次月軌交會對接,“繞月”、“落月”、“返回”全部包圓,所以這環(huán)繞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四件套啊一個都不能少。

  東西多,操作復雜,需要的燃料多,當然也就重。之前的嫦娥四號主任務兩件套總重3780公斤,天問一號三件套總重近5噸,而到了嫦娥五號四件套,總重直接飆升到了8.2噸——遠超發(fā)射嫦娥四號兩件套的長征三號乙火箭的運力極限。

  這也是為什么天問一號和嫦娥五號都必須等待更大運力的長征五號火箭才能發(fā)射。事實上,嫦娥五號任務原本是打算在2017年底發(fā)射的(你沒看錯,嫦娥五號本來是打算在嫦娥四號之前發(fā)射的),但由于長征五號火箭的進度延遲,才推遲到了現(xiàn)在。(詳見:為了去火星,天問一號做了哪些準備?https://mp.weixin.qq.com/s/LjBdi7VKsI-vOKjNtSJL8w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別看嫦娥五號任務這么復雜,但可一點都不魯莽。如果咱們拆分開來仔細看每個步驟,會發(fā)現(xiàn)很多步驟咱們之前已經(jīng)在其他探測任務上試驗過了,只有幾個步驟是完全的“新題型”。咱穩(wěn)扎穩(wěn)打,認真踏實的傳統(tǒng)美德,可絕不是吹的。

  

  同款火箭的發(fā)射,長征五號遙三和遙四均成功完成任務,遙四火箭更是順利把天問一號三件套送入地火轉(zhuǎn)移軌道。

  

  20207月,長征五號遙四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點火升空。

  圖片來源:Tea-tia 拍攝

  從地球飛到月球和環(huán)繞月球,咱們十幾年前嫦娥一號、二號就能做到了。

  

  而著陸月球呢,2013年的嫦娥三號、2019年的四號也分別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完成了。

  

  嫦娥三號和四號的著陸區(qū)位置。

  圖片來源:LRO WAC/haibaraemily

  在月球表面鉆孔和機械臂采樣,這個事兒我國之前是沒做過的。但在月球上操作有一定活動能力的機械臂,嫦娥三號的月球車玉兔一號是做過的,所以也算是有一定技術(shù)積累的。

  

  玉兔一號的機械臂

  圖片來源:CCTV

  從月球表面起飛,全新題型。

  在環(huán)月軌道交會對接,這事兒我們之前雖然沒有在環(huán)月軌道上做過,但在地球軌道上已經(jīng)是輕車熟路了,神舟和天宮就做過n次過交會對接了。

?

2016年,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

  來源:CCTV

  返回艙再入地球我們也是有經(jīng)驗的,神舟五號和之后的多個神舟任務都用類似的返回艙,連活人都能安全送回地球表面了,樣品就更不在話下了。

  

  20161118日,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帶著宇航員從太空順利回到地球表面

  圖片來源:中國軍網(wǎng)

  甚至從月球上空飛回地球上空,我國也專門用一個試驗任務演習了一遍。早在2014年,嫦娥五號T1試驗任務專程為嫦娥五號任務做了“實地演習”,它由服務艙(模擬環(huán)繞器,不過并沒有完整環(huán)繞月球)和返回器兩部分組成,完成了從地球飛到月球,從月球返回,然后把返回器扔回地球表面幾項工作。

  

  嫦娥五號T1結(jié)構(gòu)圖

  圖片來源:CNSA

  可以簡單理解為除了沒真落上月球采樣(當然也就沒有對接啥的)別的都探了一遍路。

  

  嫦娥五號T1任務為嫦娥五號探路

  圖片來源:CNSA

  返回器(里面當然沒有樣品)最終順利落在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

  總之,嫦娥五號的整個過程雖然復雜,但其中很多步驟我國是有過類似的成功經(jīng)驗的。

  

  當然,要完成前所未有的目標,嫦娥五號依然需要面對許多全新的挑戰(zhàn),依然需要對未知的危險報以充分的謹慎和心理準備。

  但從嫦娥一號二號的“繞”,到嫦娥三號四號的“落”,到嫦娥五號T1的實地演習,到長征五號這樣的大火箭…過去多年的智慧和汗水,都成為了今日的寶貴經(jīng)驗和堅實基礎。

  讓我們一起期待著嫦娥五號做完這么多習題之后交出怎樣一份新答卷吧~

  整裝待發(fā)的長征五號遙五火箭

  圖片來源:CNSA

參考資料

[1] St ffler, D., Ryder, G., Ivanov, B. A., Artemieva, N. A., Cintala, M. J., & Grieve, R. A. (2006). Cratering history and lunar chronology.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60(1), 519-596.

[2] Mallapaty, S. (2020). China set to retrieve first Moon rocks in 40 years. Nature.

[3] Qian, Y. Q., Xiao, L., Zhao, S. Y., Zhao, J. N., Huang, J., Flahaut, J., ... & Wang, G. X. (2018). Geology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the R mker region in Northern Oceanus Procellarum: China's Chang'E‐5 landing reg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123(6), 1407-1430.

[4] Xie, M., Xiao, Z., Zhang, X., & Xu, A. (2020). The Provenance of Regolith at the Chang'e‐5 Candidate Landing Reg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125(5), e2019JE006112.

中國科學院科普云平臺技術(shù)支持,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運行
文章內(nèi)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網(wǎng)、中國科普博覽網(wǎng)運行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網(wǎng)主辦單位的任何觀點或立場。
科普中國系列品牌網(wǎng)站: 科普中國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