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蟲稀有陸生的,一般為水生或半水生,紡錘形。除一小頭外,11節(jié)。每節(jié)有一隆起環(huán),以便移動,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動物。
成蟲白天活動,以午時為活動高峰。善飛翔。池邊、水傍常見,飛行迅速。有時吸取花蜜,但最普通為好血性。雌蟲有強度螯刺能力、牛馬等厚皮動物亦易受其侵襲,雌虻每次數(shù)分鐘,即能充滿血液于腹部。溫血動物,包括人類在內(nèi)都受其害。東北林區(qū),有時能飛快地,襲擊頸部露出部分,啄取大塊皮肉而逸去。據(jù)報道,小型虻咬傷一次失血可達40毫克,最大型的虻,如虻屬、瘤虻屬的某些種類則一次可使動物失血200毫克。曾記載一頭家畜在一個夏天可失去100毫升的血。不僅如此,某些虻還能傳播牛羊等家畜的炭疽病。
我國西北的駱駝及南方的牛馬的伊氏錐蟲病,就是由虻傳播了原蟲所致。
虻還可傳播邊蟲病、土 拉倫斯熱等。因此,虻類為重要畜牧業(yè)害蟲。
西北是我國主要牧區(qū)之一,初步報道該地區(qū)的虻類有32種(鄧國藩,1959)。北京及其鄰近地區(qū)共計有虻18種。
本科早曾報道已知2500種(Essig,1942),現(xiàn)知約3500種,分隸于200多個屬。我國已有記錄的近200種(197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