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與人類的關(guān)系 千奇百怪說甲蟲 學(xué)做昆蟲收藏家 昆蟲知識ABC 色彩斑斕話蝶蛾 奇聞逸事共欣賞 昆蟲學(xué)的教學(xué)與研究
 
昆蟲博物館 > 昆蟲知識ABC > 昆蟲綱的多樣性 - 33個目的識別 > 有翅亞綱



雙翅目Diptera (蠅,蚊,蚋,蠓,虻)

   [經(jīng)濟意義] 雙翅目包括蠅、蚊、蚋、蠓和虻,只有1對發(fā)達的前翅,生活習(xí)性千差萬別,適應(yīng)性極強,部分種類是農(nóng)林生產(chǎn)的重要害蟲或益蟲,有些種類是著名的衛(wèi)生害蟲,危害人畜健康,傳播疾病,引起瘟疫。

   [識別要點]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僅有1對發(fā)達的膜質(zhì)前翅,后翅特化為平衡棍,少數(shù)種類無翅,跗節(jié)5節(jié)。

   [種類與分布] 世界已知約10萬種,遍布世界各地。我國已記載約5000種。

   本目的特征可以總結(jié)為:蚊蠓虻蠅雙翅目,后翅平衡五節(jié)跗;口器刺吸或舐吸,幼蟲無足頭頭有無。

   [分類系統(tǒng)與重要科介紹]根據(jù)形態(tài)和生物學(xué)特性可將雙翅目分為2-3個亞目。

I、長角亞目Nematocera

   成蟲小型,纖細。觸角絲狀,一般長于頭胸部之和,6-18節(jié),多的可達40節(jié)。翅多數(shù)無中室。

(1)大蚊科Tipulidae

    中到大型,似蚊子,但不叮人。體細長,足長而易斷。中胸背板有1條“V”形溝。

(2)蚊科Culicidae

    體較小。雄蟲觸角環(huán)毛狀,喙細長向前伸。翅窄長,頂角圓。最主要的特征是翅緣及翅脈上具鱗片。

    大多數(shù)成蟲在黃昏及夜間活動,雄蚊食花蜜及其它植物質(zhì),雌蚊只吸某些動物的血或兼及人、畜血液。非致病的種刺吸血液,直接造成失血,也因其分泌物刺激引起瘙癢、腫塊,繼而染上皮炎或膿瘡。有的種能傳播瘧疾、流行性腦炎和黃熱病等人、畜危險疾病約150種。全世界已知3200多種,我國已記錄200多種。常見的致病媒介有中華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Wiedemann 等。

(3)搖蚊科Chironomidae

    體弱細小,口器短喙狀,無功能。胸部大,后胸背板有縱溝。足細長,休息時常舉起前足并不停地搖動,故名搖蚊。有脛節(jié)距,跗節(jié)很長。翅一般狹長,前緣脈顯著,其余各脈不明顯,只有一條橫脈。

(4)蠓科Ceratopogonidae

    觸角較頭胸長,具毛。口器適于刺吸,喙短。翅脈少。腿節(jié)膨大。下面有刺。

(5)蚋科Simuliidae

    復(fù)眼大而圓,雄蟲合眼式,常區(qū)分為上、下兩部分。翅寬闊無毛,前緣有粗的縱脈2-3條,其余脈不明顯。

(6)癭蚊科Cecidomyiidae

    體極小,觸角念珠狀,輪生細毛。復(fù)眼為接眼。翅脈減少,只有3-5條縱脈,無橫脈。

II、短角亞目Brachycera

    中到大型,粗壯。觸角短,3節(jié),第3節(jié)常延長或分出亞節(jié),或具端刺。

(1)虻科Tabanidae

 

    中到大型,粗壯,多毛。頭大,半球形。觸角3節(jié),第3節(jié)最大,分4-8個亞節(jié),并愈合為角狀。爪墊和爪間突均為瓣狀。

    成蟲喜在陽光下活動,飛翔力強,常徘徊于濕地、池邊,雄蟲取食花蜜或花粉,雌蟲吸血,螯刺牛、馬等厚皮動物或人類,甚至取食大塊皮肉,引起嚴重失血和傷害,造成傷口感染,并傳播炭疽病、錐蟲病等多種人畜流行病害。世界已知約3500種,我國有200多種,常見的有華虻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等。

(2)食蟲虻科(盜虻科)Asilidae

    體長形或細長,多細毛及刺毛。頭頂在復(fù)眼間向下凹陷。觸角3節(jié),末端具1端刺。喙堅硬,角狀。足長,爪間突刺狀。

    成蟲飛翔力強,雌蟲較雄蟲捕食能力強,并富有挑戰(zhàn)能力,貪食,能在飛行中獵食大型胡蜂、蜻蜓等昆蟲,也常捕食蜜蜂,擾亂蜂場。全世界已知5000多種,我國記載200多種,如蜓腹食蟲虻Leptogaster basilaris Coquillett、中華盜虻Cophinopoda chinensis Fabricius等。

III、芒角亞目Aristocera(環(huán)裂亞目Cyclorrhapha)

    觸角短,3節(jié),第3節(jié)背面具觸角芒。幼蟲無頭型,圍蛹,羽化時前端環(huán)裂。

(1)食蚜蠅科Syrphidae

    小到中型,外形似蜜蜂或胡蜂,光滑或多軟毛,常有藍、黑色間黃橙色條斑。翅大,外緣有和邊緣平行的橫脈。

 

    成蟲能在高空停留不動或突進,常在花間活動,取食花蜜、花粉或汁液,產(chǎn)卵在蚜蟲群體中或污水、糞池內(nèi)。幼蟲捕食蚜、蚧、葉蟬、薊馬或鱗翅目、膜翅目的小幼蟲,或食腐殖質(zhì)、糞水、蜂與蟻的尸體,或危害植物,個別見于人的腸道中,引起蠅蛆癥。世界已知約4000種,我國記載約200種。常見的有纖腰巴食蚜蠅Baccha maculata Walker等。

(2)實蠅科Tephritidae (Trypetidae)

    小到中型,黃或褐色。頭大而寬或圓球形,頸細。翅廣,通常有霧狀的褐色斑、帶紋,亞前緣脈呈直角彎向前緣,臀室末端成一銳角。產(chǎn)卵器長而突出,扁平而硬,分3節(jié)。

    成蟲常見于花、果或葉間,休息時不停地扇動雙翅。趨光。幼蟲植食性,取食植物的各種器官,可引起蟲癭,是堅果類、柑橘類、蔬菜類和菊科等植物的重要害蟲。世界已知約3700種,除兩極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我國已記載約400種。世界著名害蟲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和蘋果實蠅Rhagoletis pomonella (Walsh)危害多種水果,列為我國對外檢疫對象。

(3)果蠅科Drosophilidae

    體小,黃色,復(fù)眼閃紅色光。觸角第3節(jié)橢圓形或圓形,觸角芒羽狀。前緣脈有缺刻,亞緣脈(Sc)退化。全世界已知1000多種,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世界性分布,是遺傳學(xué)研究常用的實驗材料。

(4)蠅科Muscidae

    觸角芒著生于第3節(jié)基部,羽毛狀。胸背具黑色縱條紋。多生活在住宅區(qū)或廁所內(nèi),成蟲群集舐食人、畜糞便及食物,一些成蟲吸血,危害人畜健康,傳播霍亂、傷寒、痢疾等50多種疾病。幼蟲生活在糞便和腐爛的有機物上。我國常見的有家蠅(舍蠅)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等。

(5)胃蠅科Gasterophilidae

    成蟲似蜜蜂。復(fù)眼相隔很遠,喙不發(fā)達。觸角芒光裸。身體上有粉,無鬃。翅大。幼蟲寄生在馬胃中。

(6)寄蠅科Tachinidae

    與蠅科相似,但觸角芒光裸或具微毛。后胸后小盾片發(fā)達,腹部末端有許多粗大的鬃。成蟲白天活動或聚集在花上。雌蟲在寄主體內(nèi)產(chǎn)卵或幼蟲鉆入寄主體內(nèi)取食,有些幼蟲可引起寄主迅速死亡。寄主多為鱗翅目幼蟲和蛹,鞘翅目幼蟲和成蟲、葉蜂等。世界已知約3000種,我國農(nóng)業(yè)害蟲生物防治用的益蟲有松毛蟲狹頰寄蠅Carcelia matsukarehae Shima、日本追寄蠅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等,而蠶飾腹寄蠅Blepharipa zibina (Walker)等是家蠶和柞蠶的重要害蟲。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