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永不飄散的香花 化身哀婉愁怨的精靈

——丁香(Syringa oblata

丁香

  木樨科丁香屬植物為落葉喬木或灌木,通稱丁香,因其花筒細長如釘,花香濃郁,故得此名,別名百結、情客、雞舌等。丁香全屬約32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溫帶地區(qū)及歐洲東南部,中國原產27種,以秦嶺為中心,從東北至西南均有分布,可謂丁香屬植物的分布中心。目前,世界各地廣泛栽培丁香,品種已達1000個以上,比較常見的有喜馬拉雅丁香、藍丁香、四季丁香、紫丁香、北京丁香和歐洲丁香等。

  我國栽培丁香歷史悠久,據考證,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早在三國時期,大文學家曹植就曾在《妾薄命》中寫道:“坐者嘆息舒顏,御金裛粉君傍,中有霍納、都梁,雞舌五味雜香,進者何人齊姜,恩重愛深難忘”。北宋周師厚《洛陽花木記》(1082)中記載,當時洛陽已栽培丁香。明代高濂在《草花譜》(1591)中記述了丁香的繁殖“接、分俱可”。清代陳湨子在其《花鏡》(1688)中指出丁香“畏濕而不宜大肥”。20世紀30年代陳善銘發(fā)表了《中國之丁香》,對中國原產的22種丁香的分類、分布等做了詳細的記述。

  國外栽培丁香的歷史較晚,如:奧地利1563年開始栽培,法國1777年開始栽培等,且當時主要栽培的是歐洲原產丁香。直到1620年左右,原產中國的丁香才通過絲綢之路經波斯傳入歐洲。此后,其他中國原產丁香也陸續(xù)傳到西方國家,在園林中大量栽培,并開展了雜交育種等研究工作。

  丁香枝葉茂密,生命力強,耐寒耐旱;花期春夏季,花序碩大,花數繁多,盛開時花序滿株,花團錦簇,且香氣四溢,沁人肺腑,又因品種不同而花色較多,有紫色、紫紅色、淡紫色、藍紫色、藍色、白色等。因此,丁香易于種植,觀賞效果甚佳,在園林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目前已成為著名的庭園花木。此外,丁香還是一種名貴的香料和藥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從丁香花中所提取的芳香油可作食品、香煙等的調配料,又是高級化妝品的主要原料,還是牙科藥物中不可缺少的防腐鎮(zhèn)痛劑。丁香作為商品的部位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每年可采收兩次。

  東非高原南部的坦桑尼亞,有一個在印度洋中的小島——奔巴島,面積不過980平方公里的島上,卻生長著360萬株丁香樹,成為舉世聞名的“丁香之島”,這里被人稱為“世界上最香的地方”。它與“姐妹島”——桑給巴爾島上的l00萬株丁香樹,所產的丁香總量占國際市場的80%,丁香的產值占當地政府總收入的96%以上。因此,當地居民把丁香樹譽為“搖錢樹”,可謂確名符其實,名不虛傳。也許正是出于此原因,坦桑尼亞尊丁香為國花。雖然坦桑尼丁香花朵也具濃郁香氣,也可提取芳香油,但是,據植物學工作者鑒定,坦桑尼丁香為桃金娘科常綠喬木,與中國丁香并不是同一種植物,它的原產地在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吉群島,所以我國人民稱之為“洋丁香”。

  丁香詩情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