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吃動物

——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 (Lour.) Druce

豬籠草

  自然界中,動物吃植物,司空見慣,而植物吃動物,則不多見,但實際上全世界卻有三四百種植物會吃動物,豬籠草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種。

  豬籠草為豬籠草科半木質(zhì)的蔓生植物,又名豬籠仔,高可達1.5米,原產(chǎn)亞洲、非洲和澳洲的熱帶地區(qū)。因為豬籠草一般生長在比較貧瘠的土壤中,而且根系很不發(fā)達,所以很難獲得足夠的養(yǎng)料,但為了適應(yīng)環(huán)境生存下去,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中,它的葉子逐漸變化,演繹成奇妙的“捕蟲器”,即一個能引誘并裝住昆蟲的小兜子,植物學(xué)上叫作食蟲囊,長6—12厘米,粗1.6—3厘米,而且有漏斗形、圓筒形、卵形等多種形狀,而葉子的上端則變異成小兜子的蓋子,圓形或?qū)捖研,長1.2—3厘米。這個拇指般大小的食蟲囊形狀又特別象南方人用來裝豬仔的豬籠,豬籠草因此而得名。食蟲囊的外表有美麗的色彩和斑紋,內(nèi)壁和邊緣則有飽滿的蜜腺,能分泌又香又甜的蜜汁,這對昆蟲有著極強的誘惑力,而且邊緣十分光滑,因此昆蟲很容易受騙上當,自投羅網(wǎng),也很容易滑進去。平時,為了防止雨水滴入,豬籠草總是把小兜子的蓋子半開著,但一旦有獵物掉進小兜子,有所響動,它便自動合上小兜子的蓋子,把昆蟲關(guān)在里面,然后迅速分泌出含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消化液,利用這樣的“化學(xué)武器”殺死昆蟲,并飽飽地大吃一頓“美餐”。僅僅只需要幾個小時,食蟲囊里的小昆蟲就會變成一堆殘骸。被這樣分解的昆蟲是豬籠草生長所需的氮素的主要來源。

  豬籠草也可入藥,有清熱利尿,消炎止咳之效。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