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與嚼檳榔

Movie! Go!

喜愛嚼檳榔的傣族老咪濤

  茶葉與咖啡、可可并列為世界上三大飲料,喝茶已成為東西方人的時尚,有的已成為一種嗜好,也形成了多種“茶文化”。西雙版納是有名的普洱茶重要產(chǎn)地,歷史上就有南糯山、攸樂山、象明和易武等產(chǎn)茶名山。在近代,人們在熱帶雨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上千年的野生古茶樹和栽培了八九百年的“茶樹王”,更使西雙版納的茶葉名聞中外。

  在這個茶樹的故鄉(xiāng)里,各民族不僅愛喝茶,而且還有“吃茶”的獨特嗜好;Z族的一些村社擅長做涼拌茶佳肴。他們于清晨到栽種在熱帶雨林林窗(隙)的茶樹上,采回“一槍(芽)兩旗(葉)”的嫩尖,用沸水煮30分鐘撈起,然后將鹽巴、辣椒、生姜用火炮炙后搗碎與之相拌,再滴幾滴熟食油或麻油,加上蒜泥,拌勻即成。這種涼拌茶為糯米飯佐餐,清香甘甜,余味悠長,滿口甘醇,甜潤回腸,使人們飯量倍增,渾身有勁,夏食消暑,冬食驅(qū)寒。涼拌茶在1993年4月首屆國際茶王節(jié)時,由清秀的攸樂姑娘在景洪市孔雀湖畔演制,敬獻給1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外茶葉專家,貴賓們品嘗后,無不連連稱贊。而布朗族的“吃茶”卻是把茶葉腌成酸菜吃,別具一番風(fēng)味。其做法是:從林中茶園的茶樹新梢上采下的一芽、三四葉,用簸箕、篾巴薄攤,在陽光下晾曬,至水分喪失,葉無光澤,茶葉折而不斷時,用手搓揉,加辣椒粉、花椒粉、姜末、食鹽和辛香佐料裝進大竹筒,緊緊壓實,用芭蕉葉密封30天后,茶葉開始變酸,兩個月后,開封食用。其滋味甘涼渾厚,去煩滌膩,能使人大開胃口,食之身輕體健,遠非一般腌菜可比。腌茶是茶葉 的一種保鮮方法,在酸性條件下可保持維生素C等營養(yǎng)物質(zhì)長期不遭破壞。腌茶是布朗族婚宴和節(jié)日筵席上的傳統(tǒng)佳肴。據(jù)日本一位研究傳統(tǒng)食品文化的專家介紹,在泰國清邁府和日本的四國島,也有少數(shù)的村子保留了此古老吃茶習(xí)慣,這也許可以作為日本民族與滇南民族有密切關(guān)系的一個旁證。

嚼檳榔前的準備

  在中國的古籍中,傣族屬于被稱為“金齒百夷”之列。何為“金齒”?那就是把牙齒染黑、染紅之故。時至今日,西雙版納的傣族、布朗族還保留有此習(xí)俗。此外,這也與嚼檳榔(Areca catechu)的嗜好有關(guān)。過去這些民族的青年男女,一旦進入青春期,便開始把松明煙熏在瓦塊或木片上的煙黑刮下來涂在潔白的牙齒上,使其染成黑色或紫色。此外,一些婦女有嚼檳榔的嗜好,她們把檳榔的果子切成薄片,配上石灰、旱煙絲,用生長在熱帶雨林下的一種草質(zhì)藤本植物蘆子(Piper betle)的葉片包裹,放進嘴里咀嚼。有時找不到檳榔,便采一些含有鞣酸的嫩樹葉代替。檳榔果子和那些替代植物咀嚼后有鮮紅色的汁液,能把已染黑了的黑齒再染成紫黑色。為什么這些民族喜歡把潔白的牙齒染成黑色、紫黑色?據(jù)說,那是具有固齒和裝飾的作用,人們認為黑色、紫黑色的牙齒比白色更美、更健康,而檳榔則有驅(qū)蟲和健胃的作用。至于這種染齒是否有更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則不得而知。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