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中国科学院网信办指导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
    

海國圖志

 

海洋攬勝

 
      

龍宮探寶

 
    

人類與海

   

海的兒女

    

 

 

有話要說

 
   

相關(guān)資源

 

 
 國家海洋局
 中國海洋信息網(wǎng)
 中國海洋報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博物館 >  海洋攬勝 > 崎嶇美麗的海岸

 

貝殼堤古海岸

  渤海海岸變遷示意圖渤海灣西岸,河北省黃驊市沿海的貝殼堤名聞遐邇。在最近的幾十年內(nèi),黃驊貝殼堤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對象。渤海灣黃驊貝殼堤由6條貝殼堤組成。6條貝殼堤都與現(xiàn)代海岸線平行,代表不同時代的海岸位置�?茖W家根據(jù)離海遠近,從西向東,依次把6道貝殼堤命名為1號,2號,3號,4號,5號,6號貝殼堤。

  貝殼堤是由生活在大港到處可見的古貝殼殘遺潮間帶的貝類死亡后的硬殼經(jīng)波浪搬運,在高潮線附近堆積形成的。黃驊1號貝殼堤形成的時代為距今6150-5340年。從開始形成到停止發(fā)育,前后經(jīng)歷了810年。在這810年中,該堤就是當時的海岸線。這一時期,沒有大的河流在此入海,海水透明度高,適宜貝類生活。大量貝類死亡后遺留下來的貝殼,在波浪作用下被堆積在高潮線附近,開成1號貝殼堤。

  古珠母貝遺跡(約2千年前)在距今5340年以后,由于黃河在附近入海,海水混濁,泥沙淤積成陸,海岸線前伸,從而把1號貝殼堤遺棄在高處的陸地上。

  由于黃河改道,入海泥沙劇減,海水澄清,淤積停止,海岸線趨于穩(wěn)定,貝類大量繁殖,在波浪作用天津大港古海岸遺址下又形成新的貝殼堤,即黃驊 2號貝殼堤。2號貝殼堤的形成年齡為距今4740-3955年,距離1號堤15公里。該堤的形成經(jīng)歷了約785年。

  黃驊貝殼堤的成因大致如此。6000余年來,黃河入海口擺動在渤海與黃海之間。黃驊沿岸的6道貝殼堤,都是大海和黃河的產(chǎn)物。從東向西平行分布的6道貝殼堤就象站成一排的6兄弟。排在最西面離岸最遠的1號堤是這群兄弟中的老大,形成至今已有6150年。排在最東面的6號堤,至今仍在潮起被淹,潮落出露的高潮灘上,形成至今只有1030年。兩者相距30公里,年齡相差5120年。六條貝殼堤說明,在距今6150年以來,黃驊海岸線由西向東,走走停停,處于劇烈的變化之中。貝類動物遺體可供測定地質(zhì)年代。貝殼堤是海岸變遷和海平面變化的忠實記錄,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貝殼堤也有護岸作用和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貝殼砂可用作建筑材料和飼料添加劑。近年來黃驊貝殼堤開發(fā)過度,為保護貝殼堤不受破壞,當?shù)卣呀?jīng)建立了貝殼堤自然保護區(qū)。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