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各異的哺乳動物
座頭鯨
別名:大翅鯨、駝背鯨、鋸臂鯨。體肥大,上頒廣闊,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線,以及上下須兩側(cè)有瘤狀突起。背鰭相對小,位體后身長的2/3處。鰭肢非常大,約為體長的1/3,為鯨類中最大者,其前緣具不規(guī)則的瘤狀突如鋸齒狀。尾鰭寬大,外緣亦呈不規(guī)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p~35條,由下頒延伸達臍部。背部黑色,并有黑色斑紋,腹部黑色或出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部分多于黑色部分,方白色。尾鰭腹面白色,邊緣黑色。鯨須每側(cè)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
成體平均體長雄性12.9米,雌性13.7米,體重25~35噸,最大記錄體長雌性18米。
結(jié)群不大,通常結(jié)對伴游。游泳速度較慢。呼吸時喚起的霧柱粗矮,高達4~5米。深潛水時露出巨大的尾鰭,常將體軀躍出水面,或側(cè)身豎起一側(cè)鰭肢。每年進行有規(guī)律的南北泅游。
主食小甲殼類和群游性小型魚類。
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
|
座頭鯨 |
躍出水面瓜頭鯨
別名:多齒瓜頭鯨。形態(tài)特征 頭橢圓,無吻突,前端尖,上頜不突出于下頜。背鰭位于體中部,較偽虎鯨的寬大,高達30厘米,前緣向后傾,末端鈍。鰭肢長為體長的1/6,末端尖。體暗灰至黑褐色,上下唇白色,眼周圍為暗色區(qū),有濃色帶沿體背正中線由頭延伸至背鰭,并在背鰭下方擴大成弧形暗色區(qū),喉部有白斑,臍至肛
門附近為灰白色。上、下頜每側(cè)具齒20-25枚。體長可達2.75米,最大體重約275公斤。初生仔鯨體長約1米以下。
熱帶性種,常成數(shù)十頭至數(shù)百頭的群,游泳速度快。時有集群擱戲。我國南海、臺灣省海域均有分布。
太平洋短吻海豚
別名:鐮鰭海豚、鐮鰭斑紋海豚、短吻海豚。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后曲,基部幅廣。體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余白色。體側(cè)眼后達腹側(cè)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側(cè)至尾基的體側(cè)為從白色帶,口角至鰭櫛前基。并越過路肢后基全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后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色,后緣部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須每側(cè)有齒23~36枚。
成體體長可達2。5米,雄性稍大于雌性,體重可達180公斤。多成數(shù)十頭至數(shù)百頭的大群,攝食時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動時又匯集成大群。性活潑,游泳速度快,常躍出水面。體長1.8米左右。
食餌主要為小型集群性魚類和烏賊。
我國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
|
太平洋短吻海豚 |
躍出水面的太平洋短吻海豚 |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