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西坡考察南迦巴瓦峰
(楊逸疇攝) |
隨著精密測繪參數的獲得(國家測繪局,1999年2月發(fā)布),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已經成為不可爭辯的事實。在年輕的青藏高原上何以能形成這樣如此壯觀、雄奇的大峽谷?這與該地區(qū)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巖石圈物質與結構的調整有著密切的關系?疾於嗄甑难芯勘砻鳎貉鹏敳夭即髰{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該地區(qū)的地殼在近3百萬年以來的快速抬升,并與深部地質作用過程有關。利用裂變徑跡方法獲得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qū)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qū)之一。氣候證據表明大峽谷地區(qū)是一個“熱點” ,推斷是有類似于地幔羽的熱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質證據。最近的地質考察獲得了完整的巖石學和構造地質學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該地區(qū)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
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

|
馬揮照到了一張南峰倩影
(楊逸疇攝) |
據季建清地質學家(1999)研究,在大峽谷的核心地段,大致從米林縣派鄉(xiāng)到西興拉,主要是一套相當于下地殼根帶深度形成的高壓麻粒巖相巖石。該麻粒巖相地體是由印度大陸的東北端組成,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麻粒巖相巖石之一。其變質作用與印度大陸和歐亞大陸之間的碰撞過程所發(fā)生的陸內俯沖作用有關。區(qū)域上這套麻粒巖相巖石普遍經受了后期與構造變形作用相關的角閃巖相退變質作用過程,巖石組構顯示是一個與快速抬升相關的有含水流體參與的變質變形事件,這一事件在時空上顯示不均勻分布的特點。大峽谷地區(qū)與兩大陸碰撞和持續(xù)會聚有關的構造變形跡有兩組:一組是以左旋走滑兼具逆沖的近東西向構造為主,反映了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南北碰撞構造變形的特征,時代與兩大陸的閉合時限相當;另一組是印度大陸東北端擠入歐亞大陸楔狀體東西邊界發(fā)育的東北向構造, 西邊界是以米林-林芝左旋走滑兼具西盤向上斜沖的變形帶為主的剪切帶,東邊界是阿尼橋右旋走滑斷裂為主的構造帶,其活動年代約從兩大陸閉合延續(xù)至今。過去一直推測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的接合部位有蛇綠巖的發(fā)育,并且是沿著雅魯藏布江河谷分布。在1998年圍繞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科學探險活動中證實它的具體位置在大峽谷的西興拉-各布拉一線,二者的接合形式為走滑變形帶。它不嚴格循著雅魯藏布江中河谷,也沒有發(fā)現象雅江中、上游河段河谷中那樣廣泛出露的蛇綠巖套。在接合帶北側,與南側高壓麻粒巖相地體相對應的是一套眼球狀花崗質糜棱巖,與之相當的變形層次限于中上地殼,構造片理北西走向,北東傾近直立,是雅魯藏布江出現主干河道上大瀑布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