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總總說北極

  源遠流長的歷史

  頑強的北極生命

  資源開發(fā)與保護

 

 

 

     北極博物館 > 源遠流長的歷史  > 北極探險史


南森的勝利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北極探險和考察中也是如此。經(jīng)過一系列慘重教訓后,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北極的癥結之所在,于是涌現(xiàn)出了一批新型的探險家,其代表人物就是挪威的南森。

南森

  1861年南森出身優(yōu)裕,受到良好的教育。21歲時就駕著帆船遠航到格陵蘭島東海岸去搜集動植物標本。1884年秋天23歲時,看到了一篇文章說,有人在格陵蘭島西南海岸發(fā)現(xiàn)了德朗探險中被擠毀了的“珍妮特”號的碎片。這說明這些碎片經(jīng)過了長距離的漂移,很可能深入到了北極腹地。這使南森頓生想不一定要去冒險航行,只要設計一條合理的航線隨冰漂移,就有可能到達北極點!這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路線的選擇,二是要有一條合適的船,其基本特點是不僅要小而堅固,有一定的航速,且更重要的是,當冰層擠壓過來時船體能被擠出冰層升到冰面上去,當冰層裂開之后船可以繼續(xù)航行。

南森用于漂流北極的圓底船
(存放于奧斯陸博物館)

  隨后他準備了9年,造了一艘船底呈圓形的船,取名“符瑞姆”號。期間,他于1888年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橫穿了巨大的格陵蘭冰蓋,為將來在北極的冰上生活積累了經(jīng)驗。一切就緒之后,1893年6月24日“符瑞姆”號踏上了茫茫的征程。包括南森在內(nèi),船上共有13名成員,他們作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計劃在冰上漂泊5年。除了爭取到達北極點之外,還將進行一系列的科學觀測,以便弄清北極腹地到底是陸地還是海洋,水深、環(huán)境、氣溫、覆蓋的冰層、風力、動植物種類等等。不僅船將受到嚴峻的考驗,他們也將經(jīng)歷3~5年完全與世隔絕的冰上生活的磨難,其任務相當艱巨的。為了度過這可能相當漫長且極端單調而孤獨的生活,他們甚至還專門出版了一份報紙,主要用來逗樂。

  按計劃,他們在新西伯利亞群島以北大約北緯77o44′地方將船沖入浮冰,然后被緊緊地凍住。人們便在船上看書、打牌,除了常有北極熊光顧之外,基本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有一天早晨,關鍵的時刻到來了,只聽一聲巨響,船體猛烈地搖擺起來,船體慢慢地抬升起來,最后完全為冰層托起,第一步考驗總算順利地通過了,船員為此而歡呼。這在北極探險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因為在這之前,人類總是試圖與冰層對抗,卻都碰得頭破血流,無論如何結實的船只都難抵抗冰層的夾擊。而聰明的南森不再試圖與冰層對抗,而是巧妙地利用冰層的力量運載船只,隨冰逐流,以達到他的目的。

  但開始時,在冰層的挾持之下,船頭轉向往南,背道而馳。南森對此也毫無辦法,無能為力。直到冬天過后,從第二年春天開始,船體才開始往西北方向漂移。而第二個冬天來臨時,南森清楚地認識到,這樣坐在船上是不可能漂到北極點的,于是他便與一個叫約翰遜的伙伴一起,離開“符瑞姆”號,從冰面上向北極點進擊。1895年3月14日,他們告別了船上同伴,帶上28條狗、3個雪橇、2個皮舟、1個帳篷和足夠100天使用的糧食和物品,往北進發(fā),4月8日到達了北緯86o13′6″的地方,創(chuàng)造了新的記錄,成了19世紀中最接近北極點的人。春天逼近冰雪開始融化,他們只好返回,由于迷失方向,到8月底才到達法蘭士約瑟夫地。他們靠打獵為生,在自己建造的一幢石屋里住了整整8個月,度過了第三個冬天,后來幸遇英國探險隊,于1896年8月13日回國。恰在同一天,“符瑞姆”號也從斯匹次卑爾根島以北的冰層中掙脫出來,經(jīng)過長達三五個月的航行之后,終于安全地回到了挪威的特羅姆瑟港。在這期間,他們最北曾經(jīng)漂流到北緯85o55′的地方,不僅船體完好無損,而且所有人員也都安然無恙,取得了相當豐富的觀測資料,真可以說是滿載而歸。

  南森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和探險家,而且也是一位相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不僅在為了他的祖國從瑞典獲得徹底獨立的斗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作為戰(zhàn)俘營的高級專員,從人道主義出發(fā),拯救了成百萬一貧如洗的俄國、希臘和亞美尼亞難民的生命,因而贏得了世界人民的信賴與尊敬,并于1922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