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總總說北極

  源遠流長的歷史

  頑強的北極生命

  資源開發(fā)與保護

 

 

 

   北極博物館 > 頑強的北極生命 > 北極生物與人類社會


北極鳥類的生存絕技

北極候鳥必須在兩個月之內(nèi)完成
交配、孵化并長成鳥的繁重任務(wù)

  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則有各自的生存技巧,候鳥以長途遷徙來逃避北極的嚴寒,而長年生活在北極地區(qū)的留鳥則以豐厚的羽毛與惡劣的氣候抗?fàn)帯@,大雁就是極具代表性的候鳥之一。秋天,大雁南飛;春天,大雁北去。它們排成整齊的“一”字或“人”字,劃破長空,激起人們無盡的聯(lián)想。但你知道它們是自何處而來,向何處而去嗎?事實上,它們正是秋天自北極而來,春天往北極而去的,據(jù)統(tǒng)計,在北極度夏的候鳥共有100多種,來自于世界各地,它們所采用的策略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秋天一到,便逃之夭夭,離開北極。

獵鷹正在向逼近其巢的敵人
發(fā)起攻擊

  大部分鳥類學(xué)者認為候鳥的遷徙是內(nèi)在因素(如遺傳性)和外在因素(光照、食物)所引起的綜合性結(jié)果,內(nèi)因是遷徙的根據(jù),外因是遷徙的條件,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

  而且,鳥類的遷徙并不僅僅是一種被動的逃避行為,而是一種主動的,看上去像是一種計劃周密的旅行,有著準確的時間、路線和明白無誤的目的地。小小的鳥類怎樣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生物學(xué)界一個懸而未決的謎題。

雪貓頭鷹以地鼠為食,其數(shù)量
取決于食物的豐富程度圖

一只小貓頭鷹正等待喂食,
如果父母找不到食物,它就
會餓死

  除了有效的遷徙之外,要在北極只有兩個多月短暫的夏季內(nèi)完成交配、產(chǎn)卵、育雛、飛離等重大步驟,這對所有的鳥類都是嚴峻的挑戰(zhàn)。而且還必須隨時準備對付天敵的入侵和應(yīng)付饑荒的威脅,其困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鳥類都演化出了一套生存的絕技。例如,為了逃避天敵,北極鵝總是把自己的窩筑在高高的懸崖上。這樣雖然可以使饞嘴的狐貍無計可施,但卻也給自己的幼仔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為小鵝孵出來后幾個小時就得離開老窩到草地上去覓食。而它們又不會飛,只能冒著生命危險往下跳。有趣的是,它們的肚皮上都生有厚而密的絨毛。而在下落時又總是把兩只帶蹼的腳丫子張得大大的,就像是兩把小小的降落傘,所以大部分小鵝都能奇跡般地安全落地。另外,它們總是組成成千上萬乃至幾百萬的大群,給天敵造成一種威懾,也是它們求生的妙法之一。最有趣的也許要算貓頭鷹,眾所周知,在其他地方的貓頭鷹總是白天睡覺,晚上捕食。但在北極的夏天,根本就沒有黑夜,所以這里的貓頭鷹只能是大白天捕食。它們的生存主要取決于旅鼠的多少。旅鼠多時,它們就能大量繁殖,旅鼠少時,聰明的貓頭鷹則會主動進行“計劃生育”,少生甚至不生。不僅如此,它們平時也隨時隨地做好應(yīng)付饑荒的準備。例如,它們總是每隔2~4天才下一個蛋,這樣,幼仔孵出來就會一個比一個大,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分得清清楚楚。一旦發(fā)生了饑荒,父母捕不到食或者死亡,那么大的就可以把小的吃掉而使自己得以存活下來。盡管看上去有點殘酷,但卻也是生存所必須,這也是環(huán)境逼出來的。

冬天雷鳥一身雪白,夏天則換上斑斕的羽毛,以便于偽裝

  雷鳥是寒帶地區(qū)極具代表性的鳥類,也是北極地區(qū)最重要的留鳥。它們不僅全身披覆著厚厚的羽毛,而且連腿部、爪子以至腳底也為羽毛所覆蓋,就像是穿了一雙厚厚的羽絨鞋,既保暖又減少了壓強,特別適于在雪地上行走。而北極海鷗雖然小腿和瓜子上沒有長毛,但卻實行雙重體溫,即其小腿以下的溫度只有0℃左右,比身體其他部位低得多,幾乎低40℃,這不僅減少了熱量的散發(fā),而且當(dāng)它們站到冰雪上時也不會感到特別的冷。馴鹿也是如此,其腿部溫度也比正常體溫要低10℃左右,不僅減少了熱量的散發(fā),而且也確保腿部免受凍傷。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