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總總說北極

  源遠流長的歷史

  頑強的北極生命

  資源開發(fā)與保護

 

 

 

   北極博物館 > 頑強的北極生命 > 生命奧秘的研究


鳥類遷徙的研究

  鳥類為什么會按照一定路線準確無誤地來回遷徙,雖然生物學家們已經作了大量研究,但卻仍然未能揭開其中的奧秘。直到目前為止,鳥類學家所提出的所有解釋都還是一些假說而已。

  有的從地球歷史來考慮鳥類遷徙的起源問題,認為鳥類的遷徙習性起源于冰川時期。因為,在新生代第四紀曾發(fā)生過數次冰川運動,自北半球向南侵蝕,冰川來臨,氣候變冷,鳥類出于生計被迫南遷,等冰川退卻時再北上。而冰川周期性的侵蝕和退卻,使鳥類極易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定期性往返的遷徙生物遺傳本能,于是便世代相傳,形成習性。但此學說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它并不能解釋為什么有的鳥類不遷徙,并且冰川期僅占鳥類生存歷史的1%,如此短暫的時間,對鳥類遺傳性的影響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時,也排除不了在冰川期以前鳥類即已開始遷徙的事實。

  有的人認為遷徙是由于生活條件的改變而引起的。南遷越冬,是由于北方冬日食物減少,夏日北遷,是由于北方緯度高,日照長,這對于尋食、育雛有許多好處。對鳥類生理學的研究表明,鳥類生理的變化對遷徙有一定的刺激。秋季遷移前,鳥類積累了厚厚的一層脂肪。春季,由于日照漸長,可通過視覺神經系統(tǒng)而作用于鳥類的腦下垂體,轉而刺激性腺活動。由于環(huán)境溫度增高,減少了身體對能量的需要。而日照長,刺激了腦下部的睡眠中樞,引起鳥類處于興奮狀態(tài),夜晚不安,活動加強,取食率增加,容易積累脂肪,保證了鳥類遷飛時所需要的物質儲備,而且提高了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容易引起遷徙。

  現(xiàn)在,大部分鳥類學者認為候鳥的遷徙是內在因素(如遺傳性)和外在因素(光照、食物)所引起的綜合性結果,內因是遷徙的根據,外因是遷徙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而且,鳥類的遷徙并不僅僅是一種被動的逃避行為,而是一種主動的,看上去像是一種計劃周密的旅行,有著準確的時間、路線和明白無誤的目的地。小小的鳥類怎樣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生物學界一個懸而未決的謎題。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由訓練和記憶完成的,因為幼鳥在跟隨親鳥進行遷徙的過程中,沿途東張西望,不斷地加強對遷移路線的記憶。例如,把英國的綠頭鴨遷至芬蘭去產卵育雛,待幼鳥長大之后,第二年則會返回芬蘭而不是去英國繁殖。但是,有些鳥類,例如黃金鸻,在遷徙時卻是幼鳥組群單獨行動,仍能準確無誤地到達目的地。

  近年來,有些研究表明,鳥類有特別發(fā)達的“方位感”,能借助太陽和星辰的方位來判斷局部時間,并決定遷移的方向。例如,有人將小鳥放入天體博物館,在人為移動星辰的條件下做實驗,結果證明,幾乎所有的鳥都能根據星斗的方位飛向南方,而當星辰不見了時,候鳥則失去了定向的能力。但是,利用雷達對候鳥的遷促進行觀測,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因為許多鳥類都能在濃云密布,毫無星光的夜晚照樣順利飛行,并不需要把太陽或星辰的主位作為自己飛行的指南針。

  也有人認為,鳥類能感受到地球的磁場并加以定位,例如把有些鳥的腿上綁上一塊小小的磁石,結果便迷失了方向。但也有些鳥類對磁場毫無反應。也就是說,所有的假說都有例外,難以自圓其說。由此可見,鳥類用以判別方向的系統(tǒng)可能是相當復雜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