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付郵資引發(fā)的創(chuàng)意——數(shù)學家希爾發(fā)明郵票的故事

郵票的誕生,源于一起拒付郵資的事件。1838年的某日,一輛郵政馬車停在英國的一個小村莊,車上跳下一位郵差,他的手里舉著一封信,嘴里不停地喊道:“愛麗斯·布朗,快來取信!币晃恍沱惖墓媚飸曂崎_門,接過信,看了看,便把信退還給郵差:“對不起,我付不起郵資,請把信退回去吧!”“這,這……哪有這樣的道理!信都送到你手里了卻不付錢。”郵差心懷不滿地說。
  
  兩人的對話聲使路過這里的數(shù)學家羅蘭·希爾駐足觀望,他問清事情的原委,便替姑娘付了郵資。姑娘拿到信,對羅蘭·希爾說:“先生,謝謝你!不過這封信我也不用拆開了,它里面沒有信。”“為什么?”“因為我家里窮,沒有錢,付不起昂貴的郵資。我和在軍隊服役的未婚夫事先約定,在他寄來的信封上,畫個圓圈,表示他身體安康,一切如意。這樣,我就不用取信了!

希爾聽了布朗的回答,既為她的家境難過,同時也感到郵資的交付方式有問題。當時英國的郵政管理局規(guī)定:郵資由收件人一方給付。如果收信人拒付,信便退給寄信人。

希爾決意要擬定一個科學的郵政收費辦法。經(jīng)過反復思考,他提出由寄信人購買一種“憑證”,然后將“憑證”貼在信封上,表示郵資已付。1839年,英國財政部采納了希爾的建議,編制了下一年度郵政預算,并經(jīng)維多利亞女王批準公布。
  
  1840年1月,英國郵政管理局開始實施新的郵政收費方式,即信函基價規(guī)定為每半盎司(相當于14克)的重量,收費為一便士。 1840年5月6日,英國郵政管理局發(fā)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上印著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cè)面浮雕像。它選用帶水印的紙張印刷,涂有背膠,并標有“郵政”字樣。一便士一張的票面是黑色的,二便士一張的票面是藍色的,它們被人們通稱為“黑便士郵票”。
  
  第一枚郵票發(fā)行后,由于使用方便,深受人們的歡迎,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竟重印了11版,售出6800萬枚。
  
  可是,當時的郵票是沒有齒孔的。郵局工作人員要用剪刀把印成一大張的郵票剪開,然后再出售給用戶。直到1848年,英國發(fā)明家亨利·阿察爾發(fā)明了郵票齒孔,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1848年的一天,阿察爾在倫敦一家小酒家喝酒,目睹一位顧客將信裝入信封內(nèi),然后從手提包里取出一大版郵票。他想裁下一張郵票,可一時找不到剪刀,便向老板來借。不料老板也沒有剪刀。那位顧客從衣襟上取下別在西裝領帶上的一根別針,用針尖在郵票之間的連接處,扎了一連串的小孔,然后輕輕一撕,就完整地撕下了一張郵票。
  
  阿察爾聯(lián)想起車票票根上的齒孔。他想:如果能制造一臺打孔機,在兩張相鄰郵票連接處都打上齒孔,使用起來就方便了。經(jīng)過一番努力,一臺裝有兩個滾輪切刀的打孔機被研制出來,它能打出由短切口組成的橫向和縱向的齒孔。
  
  1854年,英國正式發(fā)行了有齒郵票。此后,瑞典、挪威、美國、加拿大等國也相繼開始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