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風范

數(shù)學系 常庚哲

1958年春,黨中央決定創(chuàng)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后,全國各大報紙上相繼刊登介紹這所大學各個系科的資料。兼任數(shù)學系主任的是大名赫赫的華羅庚教授。對于一個學習數(shù)學、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青年學生,這一消息真是令人神往。當時,說實在的,一提起中國科大,我首先就樣想起華羅庚這三個大字。

1958年10月,我從南開大學被分配到中國科大,我的神往竟成了現(xiàn)實,真是喜出望外。到了科大之后,在教室里和校園里,見到華先生的身影是經常的事。那時他還不到50歲,風采照人,一派大學者的風度。當時我作關肇直先生的助教,華先生上數(shù)學系學生的高等數(shù)學,但只要課不沖突,我就去旁聽華先生的課。

華先生上課十分生動,不拘形式。他一邊思考,一邊推導,有時寫了一大黑板,居然會推倒重來,再換一種他認為更好的證法。

        

唯其如此,我感到更有啟發(fā)。只有大師級的人物,才能有膽識、有能力這樣做。

我這里只講一個關于“綜合討論班”的故事,因為我印象特別深刻。1964年,在華先生的介導和主持下,成立了“綜合討論班”,每周舉行一次,事先發(fā)出通知寄給有關單位!熬C合”二字體現(xiàn)了不限學科,只要是有興趣、有意義的數(shù)學問題都可以拿來討論。

我記得,參加討論班的,除了我校師生之外,還有從科學院數(shù)學所、從北京大學等高校來的專家,濟濟一堂。安徽大學的青年教師、如今安大的李世雄教授,還遠道從合肥前往參加。只有華先生這樣的數(shù)學大師,才能有這么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我的一本經歷過37年風霜、已經褪了色的筆記本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64年7月23日《綜合討論班》上,討論“拉夫倫捷夫方程”,用到以下結果:設為實數(shù)且求證:.......

事隔一周,在7月30日的討論班上,北京大學閔嗣鶴先生給出了一個證明。受到他的啟發(fā),我突然想起另一個證明,舉手之后便走上黑板,結果在推演中,算不下去。我滿臉通紅,十分尷尬,第一是當眾出丑,第二是生怕華先生訓斥。但我的第二種擔心是多余的,華先生沒有罵我,我走下黑板,他繼續(xù)平靜地點評這個題目。

我很是難受,中午飯都不想吃。受教務處處長王榆的派遣,我當天夜里要到安徽招生。中午,我極力來修補我的證明,最后綞成功了,我寫了一封信給華先生,裝上了我的證明,從華先生辦公室的門縫里塞了進去。晚上,我就愉快地登上了南下的火車。

等我從外地回來,我看到了華先生的回信。這是他當天(7月30日)回復我的,又提出了一個比我的辦法更簡潔的證明,只有四行。在信的最后,他寫道:“……可見開始的想法是迂回曲折的,事后類多‘先見之明’,能不怕曲折搞出東西來,再求直道,研究之道在焉。”

華老對我的細心呵護、諄諄教導使我終生難忘。我謹以此回憶來紀念一代宗師、數(shù)學泰斗、我們崇敬和景仰的老師華羅庚教授誕辰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