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務上,僅得乎中

同樣一件事,反映各不同。努力向上者,取其積極面,自暴自棄者,取其消極面。 

  宋朝有一位蘇洵——蘇明允,到二十七歲的時候才發(fā)憤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大文學家。

這故事告訴我們:刻苦學習,不要怕晚嫌遲,不要說我年已一把,還學出個啥名堂來。更不是告訴我們:我年紀還輕呢!今年不過二十歲,用什么功來!再過五年才發(fā)憤,豈不比蘇老泉還早二年嗎? 

  發(fā)憤早為好,茍晚休嫌遲,最忌不努力,一生都無知。

    

想到一窮二白的祖國期待著我們建設,想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想到毛主席和黨的期望,我們恨不得立刻學好本領。放松不得,蹉跎不得,立志務宜早,發(fā)憤休遲疑。 

自學也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元朝有位王冕——王元章,他是一位大畫家。他從小貧窮,不能從師學畫,買了紙筆和顏料,在放牛的時候,看著荷花臨摹起來,經(jīng)過刻苦鍛煉,終于自學成為一位大畫家。 

這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沒有老師,不要怕,只要刻苦自勵,自學也是可以有所成就的。但是并不是說:我何必在校學習呢?自學不也很好嗎?不也可以成為王冕嗎? 

自學的習慣是要養(yǎng)成的,而且是終身受用不盡的好習慣,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有老師的幫助而不知道這幫助的可貴。不明不白處,老師講解,不深不透處,老師追查。更重要的是,從老師處可以學得深鉆苦研的、失敗的和成功的經(jīng)驗,學習了他成功的經(jīng)驗,長知識,可以在這基礎上更深入地下去;學得了他失敗的經(jīng)驗,長閱歷,可以知道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知道成功從失敗中來的道理。

獨創(chuàng)精神不可少    

獨創(chuàng)精神不可少,這是我們建設前人所未有的事業(yè)的時代青年必有的本領,但接受前人的成就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走或少走前人已走過的彎路是加快速度的好方法,老師盡他的力量向上帶,帶到他能帶到的最高處。我們在他們的肩膀上更上一層,一代勝似一代。

五代有位韋莊——韋端己填了一首詞: 
  街鼓動,禁城開,天上探人回,鳳銜金榜出云來,平地一聲雷。鶯已遷,龍已化,一夜?jié)M城車馬,家家樓上簇神仙,爭看鶴沖天。 

這首詞可能是韋莊用來形容科舉制度下高科得中的情況的,但是其中卻包括詞人的浪漫主義的幻想——十分豐富的想象力。

但幻想必竟是幻想。真正要探天歸來,真正要帶了科學資料“出云來 ”,還得經(jīng)過千百年來科學家的辛勤勞動。

眼光看得遠,步伐走得穩(wěn)

雄心壯志不可無,浪漫主義的幻想也要有,但不畏艱苦,逐級攀登的踏實功夫更不可少。老老實實,實事求是,不要輕視平淡的一步,前進一步近一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音ěr耳]。看了韋莊的詞,有所啟發(fā),而想一步登天,一下子就發(fā)明個星槎(槎,音chá。星槎,是古代神話中往來天上的木船。),遨游六合(六合,指天地四方。),豈不快哉?但那是妄想,只有一步一步地先在理論上想出可能,算出數(shù)據(jù),再按要求一一分析,步步落實,才有今日。計時已百年,智慧耗無數(shù),對整個歷史來說我們的工作可能極渺小的,對整個時代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正是小環(huán)節(jié),小貢獻,積小成大,由近至遠,大發(fā)明大創(chuàng)造才有可能。點點滴滴,匯成江河,眼光看得遠,步伐走得穩(wěn),不要眼高手低,不要志大才疏。老老實實干,痛下苦功夫,夸夸其談者,荊棘滿前途。

原載1962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