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世界物理年科普系列報告會 從愛因斯坦解釋光電效應到單光子應用 ――紀念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解釋光電效應100周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鄭厚植先生
以上講的是從愛因斯坦的外光電效應怎么發(fā)展成現(xiàn)代從日常生活一直到國防軍事上非常重要的光電探測器。 下面再講一下,愛因斯坦根據(jù)布萊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子概念。同時講一下光的波粒雙重性,現(xiàn)在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代應用,量子通信上要用到。 這個可能有點超越大家現(xiàn)在的理解,但是我必須要講,否則下面就沒法講了。在座的同學將來有機會進入到大學,一定會學量子力學。牛頓力學只是描述經典歷史運動規(guī)律的理論。但是凡是微觀世界,所有的行為都是要遵循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在量子力學當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海森堡的測不準關系。粗略理解測不準,就是我想測某一個量的時候,這個量從本質上是測不準的。微觀粒子同時具有波動性與粒子性。這兩個屬性是微觀粒子同時具有的本征特性。生來就具有雙重性,既有波動的性質,又有粒子的性質。第二,波動性與粒子性不可能被同時探測到,要么可以探測到粒子性,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又可以探測波動性。 這個實驗已經在200多年以前Young1801年設計的光的雙縫衍射實驗。有一個光源,比如一個燈泡,加了一個濾色片,保證光源發(fā)射出來的波長是很多很多的。我只選擇一個波長出來,電光源,一塊板有兩個狹縫,從光源發(fā)出來的光既有可能從上面的狹縫透過去,也有可能從下面的狹縫透過來。透過來以后比如打在一點,上面從狹縫過來的光跟下面狹縫過來的光相位完全相同或者差2兀,就看到一個比較亮的條紋。如果稍微過去一點,兩束光到達這樣的時候,纖維剛好是相反的,這時就變成一個暗條,這就是做光的干涉實驗,可以看到很多明暗相間的條紋。而這個實驗是最形象的說明了光是帶有波動性的。如果不是這樣的,具有波動性,是一個波,才能談到它有相位。 這個實驗歷時了兩個多世紀,直到最近還對這個實驗有評價,仔細回顧一下,Young1801年演示了光的雙縫衍射。Clinton Davisson和Lester Germer在1927年觀察到電子束從Ni金屬反射產生的衍射,首次證明了電子的波動性。Young是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這兩個人證明了電子具有波動性。而且前面這個人跟后面的George Thomson也做了類似的實驗,這兩個人分享了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這個故事并沒有完結,大概是在1955年,量子光學里非常重要的兩個人物,Hanbury Brown和Twiss。當時為了測量天狼星的大小,就用了兩架分離的天文顯微鏡觀測,相當于雙縫衍射當中的兩個狹縫的地方放了兩個探測器。利用了雙縫衍射的原理,把這兩個天文顯微鏡觀測的效果最后做一定的處理,我們叫做關聯(lián)處理,就可以得到衍射圖形。通過衍射圖形,就可以測量天狼星的大小。 到了1961年,Claus Jonsson第一次完成了電子的雙縫衍射。Young的雙縫衍射是用的光,現(xiàn)在是電子的雙縫衍射。電子的雙重衍射一次有很多的電子經過雙縫,在1979年的時候一個日本人Akira Tonomura想把電子槍發(fā)射的電子變得非常弱,每一次只有一個電子經過雙縫,經過長時間的決裂以后,同樣能夠看到干涉的現(xiàn)象。直到最近2002年,德國的Tubingen大學,他首次采用HBT的配置下,電子的雙縫衍射,觀測到電子的反聚集。2002年,Physic World經過全球的評選,把這個實驗評選為最漂亮的物理實驗。在200多年前的雙縫電子衍射,一直到2002年還是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愛因斯坦講光子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怎么檢驗?實驗非常簡單。光的分速器,一個入射光射到分速器,有50%的光是反射掉的,有50%的光透射過來。假如入射進來就是一個光子,光子已經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粒子,不可能說既到這個地方去,又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只能說我或者進入這個探測器,或者進入那個探測器。采取這個簡單的實驗,得到的結果一定是光子的粒子性的結果。我們把這個實驗再加一點東西,這邊加了全反鏡,這兒加一個第二個光的分速器。這個光入射來,如果是反射過來的,被全反射進入到第二個分速器,同樣有50%的機率反射進入到這個探測器,另外有50%進入到這個探測器。如果入射的光子透射過來,從這個方向過來的,有50%的機率進入到這個探測器,有50%的機率透徹進入到這個探測器。我們可以看到,進入到每一個探測器,是兩路光疊加的效果,因此無論是這個探測器還是這樣的探測器,所探測到的結果一定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可以看到明暗相間的衍射圖形。要證明光的波動性、粒子性,實驗其實很簡單,而且也可以證實我一開始說的話,不可能同時看到它的粒子性和波動性,比如上面這個實驗只能看到粒子性,但是我把實驗改一下,又可以看到波動性,這就是所謂光的波、粒雙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