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坑
 
魚鱗坑

魚鱗坑是在被沖溝切割破碎的坡面上,坡度一般在15°~45°之間,或作為陡坡地(45°)植樹造林的整地工程。由于不便于修筑水平的截水溝,于是采取挖坑的方式分散攔截坡面徑流,控制水土流失。挖坑取出的土,在坑的下方培成半圓的埂,以增加蓄水量。在坡面上坑的布置上下相間,排列成魚鱗狀,故名魚鱗坑。它也是陡坡地植樹造林的一種整地工程。
魚鱗坑的布置及規(guī)格
應根據(jù)當?shù)亟涤炅、地形、土質和植樹造林要求而定。一般魚鱗坑間的水平距離(坑距)為1.5~3.0m(約2倍坑的直徑),上下兩排坑的斜坡距離(排距)為3~5m。坑深度約0.4m,土埂中間部位填高約0.2~0.3m,內(nèi)坡1∶0.5,外坡1∶1,坑埂半圓內(nèi)徑約1~1.5m,埂頂中間應高于兩頭。每坑內(nèi)栽植1棵樹。
魚鱗坑在攔蓄過程中分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
(1)當降雨強度小、歷時短時,由于單位面積來水小,魚鱗坑不可能漫溢。因此起到了分段、分片切斷并攔蓄徑流的作用。
(2)當降雨強度大、歷時長時,由于單位面積來水大,魚鱗坑就會發(fā)生漫溢。但因為魚鱗坑的埂中間高兩邊低,這樣一來就保證了徑流在坡面上往下流動時不是直線和沿著一個方向的,因而避免了徑流集中,坡面徑流受到了行行列列魚鱗坑的節(jié)節(jié)調(diào)節(jié),就使徑流的沖刷能力減弱。假若遇到超設計標準降雨時,或者按植樹造林要求,魚鱗坑布置過稀,坑內(nèi)蓄水容量不足時,不光魚鱗坑要發(fā)生漫溢,最下一排魚鱗坑的上沿土坡由于徑流量大容易被沖蝕,因此必須限制該處的流速要小于土壤不沖流速。


開墾魚鱗坑
開墾魚鱗坑
魚鱗坑整體圖
魚鱗坑整體圖
魚鱗坑側面
魚鱗坑側面
魚鱗坑植被
魚鱗坑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