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還是躺平?一文搞懂候鳥生存困境
發(fā)布時間:2024-10-16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張應超(咫尺自然)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每年,當春風輕拂大地或是秋風漸起之時,會有無數(shù)候鳥振翅高飛。今年的世界候鳥日,定于5月11日和10月12日,這兩個日期精心挑選,旨在配合候鳥春秋兩季的往返遷徙。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的官方口號——“保護昆蟲,保護鳥類”(Protect insects, protect birds),首次將昆蟲與候鳥的命運緊密相連,揭示了兩者間不可分割的生態(tài)聯(lián)系。

?

昆蟲與候鳥有怎樣的關系?

提到遷徙,我們當然需要先認識候鳥,鳥兒們對自己的翅膀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態(tài)度。

有些“騰躍而上,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的被稱為留鳥,它們沒有遷徙行為,終年生活在其繁殖區(qū)。有些卻會“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我們稱之為候鳥,它們會隨季節(jié)不同進行周期性遷徙,其遷徙距離長達數(shù)千公里。候鳥又可根據(jù)它們出現(xiàn)的時間等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和迷鳥。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昆蟲一直是鳥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對候鳥來說,昆蟲出席了它們遷徙、越冬和繁殖的每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毫不夸張地說,昆蟲以強大的自我犧牲精神支撐起了鳥類食物的半壁江山。然而這種境況正在發(fā)生改變,一個共識是全球范圍內的昆蟲數(shù)量都在快速下降。隨之而來的是過去的50年間,以昆蟲為主要食物的鳥類數(shù)量下降了29億只,而不以昆蟲為主食的鳥類數(shù)量增加了2620萬只。

然而,候鳥還面臨著更多的威脅,昆蟲那種“舍己為鳥”的信仰動搖了!發(fā)表在Nature的一篇文章揭示了昆蟲對鳥類的“背叛”。受氣候的影響,昆蟲的提前孵化讓一種小型遷徙鳥類斑姬鹟(Ficedula hypoleuca)的種群數(shù)量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下降了約90%。昆蟲提前了它孵化的時間,以至于匆忙趕到這里的斑姬鹟沒有足夠的食物繁殖后代,進而帶來了種群數(shù)量的下降。

候鳥依舊會抵達正確的地點,但錯誤的時間對它們的種群動態(tài)產(chǎn)生了明顯影響。鳥類可以提前產(chǎn)卵的時間,但它們很難提前抵達繁殖地,因為這些長距離遷徙的候鳥有比較固定的遷徙計劃??偠灾?,由于昆蟲的數(shù)量下降以及昆蟲孵化時間的提前,鳥類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在這樣的境況下,候鳥似乎面臨了內卷和躺平的困境。

?

候鳥可以選擇躺平嗎?

生活在杭州西湖的鴛鴦(Aix galericulata )就是這樣想的,既然趕路來不及,那干脆留在越冬地繁殖好了。鴛鴦屬于鴨科、鴛鴦屬的鳥類,它們通常在北方的長白山等地繁殖,然而從2005年開始,人們觀察到有幾只鴛鴦留在了西湖繁殖。從這一年開始,這部分躺平的鴛鴦便落戶西湖,成了杭州的留鳥。

在西湖越冬的鴛鴦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在西湖越冬的綠頭鴨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無獨有偶,自2008年開始有相當數(shù)量的黑鸛在繁殖地山西靈丘越冬,變身留鳥;2018年原本應該飛往南方的普通鸕鶿留在了拉薩河上游越冬。躺平似乎可以讓候鳥規(guī)避掉旅途的風險,并且可以在原地守候合適的時間開始繁殖。然而相對于巨大的種群數(shù)量,這些躺平在越冬地繁殖的鳥類不過杯水車薪。

另一個事實是,候鳥不會一夜之間全部變成留鳥,它們的停留地也支撐不起這些鳥兒的生存和繁殖。如果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變成了現(xiàn)實,只會是更大的災難。

顯然,即便候鳥選擇躺平也無法改變其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命運,似乎就剩下一條路——卷起來!提早遷徙、選擇更合適的路線都是它們內卷的選項。它們確實這樣做了,然而這種調整通常跟不上環(huán)境改變的步伐,對長距離遷徙的鳥類來說,遷徙路上重要停歇點的改變也會給它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內卷起來,選擇“笨鳥先飛”并不意味著它們可以更早到達繁殖地以適配昆蟲繁殖的高峰。

在夜間遷徙的鳥類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

人類能為候鳥做些什么?

其實,鳥類和昆蟲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造成的,一個容易被我們忽視的事實是——我們正處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在過去的5個世紀,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正是導致這一場物種大滅絕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保護候鳥不僅是對自然法則的尊重,更是對人類自身福祉的守護。候鳥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們的遷徙路徑跨越了國界,連接了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文化,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自然現(xiàn)象之一。人類必須立即行動起來,采取綜合性的保護措施。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下面這些:

(1)鼓勵原生花園,為野生動植物創(chuàng)造合適的棲息地;

(2)選擇有機產(chǎn)品,避免有害的殺蟲劑;

(3)減少與房地產(chǎn)開發(fā)或園林實踐相關的棲息地破壞;

(4)向朋友和家人宣傳昆蟲在我們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扮演的角色;

(5)支持有關昆蟲保護的教育工作,包括在社區(qū)層面推廣昆蟲保護;

(6)制定保護昆蟲和候鳥的法律法規(guī);

(7)鼓勵當?shù)氐谋Wo活動,以維持昆蟲、鳥類和其他野生動植物的自然棲息地。

保護候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球范圍內的共同努力和持續(xù)投入。讓我們攜手共筑候鳥保護的長城,為這些空中精靈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的生存環(huán)境。讓候鳥的翅膀繼續(xù)自由翱翔于藍天之下,成為地球上永不消逝的生命奇跡。

?

參考文獻:

  1. Barnosky A D, Matzke N, Tomiya S, Wogan G O U, Swartz B, Quental T B, Marshall C, McGuire J L, Lindsey E L, Maguire 2.K C, Mersey B, Ferrer E A. Has the Earth's sixth mass extinction already arrived? [J]. Nature, 2011,?471: 51–57
  2. Both, Christiaan, Sandra Bouwhuis, C. M. Lessells, and Marcel E. Visser. 2006. “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Declines in a Long-Distance Migratory Bird.” Nature 441(7089): 81–83. doi:10.1038/nature04539.
  3. Gwinner, Eberhard. 1996. “Circannual Clocks in Avian Reproduction and Migration.” Ibis 138(1): 47–63. doi:10.1111/j.1474-919X.1996.tb04312.x.
  4. Hold, Peter BERT. “BIRD MIGRATION: THE PRESENT VIEW OF EVOLUTION?CONTROL?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S GLOBAL WARMING PROGRESSES.”
  5. Rosenberg, Kenneth V., Adriaan M. Dokter, Peter J. Blancher, John R. Sauer, Adam C. Smith, Paul A. Smith, Jessica C. Stanton, et al. 2019. “Decline of the North American Avifauna.” Science 366(6461): 120–24. doi:10.1126/science.aaw1313.
  6. Sirki?, P?ivi Maria, and Toni Laaksonen. 2009.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ale and Territory Quality: Females Choose Multiple Traits in the Pied Flycatcher.” Animal Behaviour 78(5): 1051–60. doi:10.1016/j.anbehav.2009.06.022.
  7. Tallamy, Douglas W, and W Gregory Shriver. 2021. “Are Declines in Insects and Insectivorous Birds Related?” Ornithological Applications 123(1): duaa059. doi:10.1093/ornithapp/duaa059.
科普中國官方網(wǎng)站: https://www.kepuchina.cn/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