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映的電影《封神》有一段拍攝花絮,飾演少年帝王姬發(fā)的演員,在拍攝完騎馬戲份后,因其完成度好順利拿下姬發(fā)一角,在告別與他合作的白馬(電影飾演“雪龍駒”)時,他最后給它喂了一個蘋果,感謝“雪龍駒”,助他開啟演員的征程。
姬發(fā)騎著雪龍駒飛馳回家
(圖片來源:《封神》劇照)
這讓人忍不住想,如果穿越到“封神”世界,送什么給姬發(fā)能讓他對你印象深刻?
答案可能是——蘋果。不是因為姬發(fā)愛吃蘋果,而是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栽培蘋果。
姬發(fā)雖然是《封神》神話中的一個角色,但在歷史上確有此人,那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姬發(fā)約于前1043年去世,而最早的栽培蘋果傳入中國是在元朝(1271年—1368年)。根據(jù)歷史時代推算,他真的沒吃過脆脆甜甜的栽培蘋果。
?
野生蘋果“走西闖東”
水果和牲畜一樣,都是經(jīng)過人類馴化之后才跌跌撞撞走上我們的餐桌。我們現(xiàn)在吃到的品種眾多的蘋果屬于栽培蘋果,它們是經(jīng)過野生蘋果不斷雜交馴化而來,是被人類口味優(yōu)勝劣汰過的“進化”種。
蘋果的起源和種植一直是現(xiàn)代植物學家甚至文學家、考古界關注的問題,最為主流(非唯一)的說法是,栽培蘋果的老祖宗是塞威士蘋果野生種,它們沿古絲綢之路向西到達歐洲,并與高加索的東方蘋果和東歐的森林蘋果相互雜交,形成豐富多彩的歐洲蘋果品種。歐洲蘋果品種向東交流傳入內(nèi)地,與內(nèi)地野生蘋果種雜交、馴化而產(chǎn)生了中國早期的綿蘋果,即“林檎(qín)”的俗稱,之后栽培漸廣。
巧合的是,經(jīng)文學家和農(nóng)學家考證,最早有記載蘋果的文字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又稱前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司馬相如所著的《上林賦》中,文中記載“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nài)厚樸,梬(yǐng )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yù)棣,答沓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園?!?/span>
其中“厚樸”指的是梨,“柰”指的就是綿蘋果。《上林賦》就是網(wǎng)友們常說的,“寫上林賦,得心上人”的《上林賦》,其中描寫的上林苑就在今陜西西安附近,也就是商周時期的西岐?;蛟S這就是電影《封神》這匹“雪龍駒”和西岐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
?
林檎“出道”即大火
唐代(618年—907年)以后,柰又衍生出林檎(柰)和奈李??赏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中的描述:“最憶東坡紅爛熳(màn),野桃山杏水林檎”,及章孝標的詩句:“白練鳥迷山芍藥,紅妝妓妒水林檎”中得到考證。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林檎內(nèi)頁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林檎(柰)是薔薇科蘋果屬水果,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沙果(花紅)。林檎深受唐高宗喜愛,其栽培者王方言因為將親手栽培的林檎獻于唐高宗而獲得文林郎(官職),因此林檎又被叫做“文林果”。
大名鼎鼎的林檎還一路“火到”日本,當時我國的林檎被日本遣唐使引種回日本,因此日本后來也稱蘋果為“林檎”,日文稱“ringo”,沿襲了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
林檎(花紅)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那么奈李、林檎,是怎么演變成蘋果的呢?
?
蘋果之名初見“端倪”
蘋果一名的由來還要考古到《西游記》里的唐僧。據(jù)考證,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東晉高僧法顯法師第一次從國外引進佛經(jīng),后來唐代玄奘法師又將佛教經(jīng)文引入大唐。于是,佛教中的一些花卉、水果被廣為傳播,其中蘋果的最早原型“頻婆”就是出自佛經(jīng)。
唐玄奘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因而可以看出,在唐代人們覺得頻婆和林檎相似,但依然有點“傻傻分不清”。有說法稱,頻婆果可能是原產(chǎn)于新疆的紅肉蘋果,這也就為蘋果一名埋下了伏筆。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林檎(沙果)被廣泛栽培和觀賞,深受人們喜愛。宋徽宗在《金林檎游春鶯》中寫道:“佳名何拔萃,美譽占游春。三月來禽媚,嬉娛異眾倫?!贝送?,南宋詩人朱翌在《乞雙峰山頻婆果》(其二)中寫道:“我聞如來有佛眼,結(jié)子成時速寄來。從此慈悲修廣目,得爭開處便爭開?!?/span>
可以分析出宋代佛經(jīng)翻譯認為頻婆果為“佛眼果”,于是便把原產(chǎn)于我國錦葵科蘋婆屬的蘋婆附會成頻婆果,徹底劃清了頻婆和林檎的界限。
如果要更清晰地了解到林檎(沙果)與蘋婆的不同之處,不妨一起來看看它們二者的名片。
林檎(沙果)名片:沙果,薔薇科蘋果屬的小喬木。沙果的樹冠為圓形;葉片為卵形或橢圓形,葉片的邊緣有極細的鋸齒;傘形總狀花序,生在短枝的頂端,花蕾時粉紅色,開后色褪為白而帶紅暈;果實為扁圓形,黃或紅色;花期5月,果期7—8月。
其肉質(zhì)疏松,味甜酸而芳香不耐貯;稍貯后肉質(zhì)即沙化,故名沙果。沙果原產(chǎn)中國西北甘肅、新疆等地,是中國的特有樹種,普遍分布于中國黃河流域和東北、河北、內(nèi)蒙古東部一帶的海拔50—1300米的地區(qū)。
林檎(花紅)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蘋婆名片:蘋婆,別名為鳳眼果,俗名為枇杷果、七姐果,錦葵科蘋婆屬喬木,其古時名為“頻婆”,源出梵語,原意為“身影”,意譯為“相思樹”。產(chǎn)于廣東、廣西的南部等地,印度、越南等地也有分布。
蘋婆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
當蘋果成為“有身份”的蘋果
據(jù)史料推測,第一個吃到“身份被認可”的栽培蘋果的或許是馬背上的民族。
元朝(1271年—1368年)是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傳五世十一帝。元朝疆域遼闊,商品經(jīng)濟和海外貿(mào)易也較為繁榮,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一些產(chǎn)自中亞的改良水果被進貢到元帝國,因而蘋果隨之被引入廣為栽培。
證明這一點的還是明代雜劇作家朱有燉的《元宮詞百章》之十:“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nèi)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逼渲械?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amily: 微軟雅黑,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4px;">“猩血平波”就是指“蘋果”。之所以叫“平波”是因為同為西域進貢“神果”,這種好吃的果子很容易和頻婆(蘋婆)聯(lián)系到一起,但由于唐代就有記載頻婆果(蘋婆),為了區(qū)分這些“神果”,只能用“平波”等音譯的辦法來叫這種水果。
元太祖成吉思汗陵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蘋果”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元末賈銘的《飲食須知》,成為正式的名字是在明代(1368年―1644年)。明朝萬歷年間的農(nóng)書《群芳譜·果譜》中,出現(xiàn)了“蘋果”的詞條,從更為權(quán)威的角度普及了蘋果的名稱。
?
科學+文學,小小蘋果打破學科次元壁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植物學家站在科學的角度提出了栽培蘋果起源于新疆,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
從宏觀角度上來看,植物學家們通過多樣性(生態(tài)學角度)和性狀上(形態(tài)學角度)分析了蘋果的起源。
所謂多樣性(生態(tài)學角度),是指起源地的“母親”蘋果類型非常多,它們都可以作為栽培蘋果多樣化的來源。性狀(形態(tài)學角度)則是指后代和“母親”蘋果長得像,性格也像。比如,李育農(nóng)團隊曾為了探索栽培蘋果的起源,輾轉(zhuǎn)高加索、新疆,耗時十余載來給栽培蘋果找“媽媽”。
1.塞威士蘋果的多型性;2.新疆塞威士蘋果;3.新疆塞威士蘋果的多態(tài)性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從微觀角度上來看,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基因測序技術(shù)的成熟,科學家可以通過觀察細微的花粉大小,以及肉眼不可見的染色體、DNA來研究滿足對蘋果起源等的好奇心。
孢粉學、核型分析以及分子標記是科學家們訴諸的幾種主要方法。孢粉學是指通過植物花粉的形態(tài)來研究植物的起源。植物花粉的體積越小,進化程度就越高。研究發(fā)現(xiàn),蘋果屬植物中新疆野蘋果的花粉體積最大,由此確定新疆野蘋果較原始。
核心分析是指染色體倍數(shù)為多倍體的類群表現(xiàn)得更為進化,適應性更強。以此為理論基礎,發(fā)現(xiàn)塞威士蘋果染色體數(shù)目較為原始,支持塞威士蘋果是栽培蘋果原始種。
分子標記則類似于我們常見的“親子鑒定”。不同個體的DNA排列并不完全相同,通過分子標記的方法對個體的DNA序列進行遺傳標記,進而可以推斷不同品種蘋果的親屬關系,
?
基因控制:蘋果也能DIY
作為好奇寶寶的科學家總會帶給人驚喜,通過基因組的研究,他們還搞清了可以控制蘋果甜度和大小的“基因控制器”。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蘋果野生祖先種、古老品種和現(xiàn)代品種的群體馴化和改良過程的遺傳特征,發(fā)現(xiàn)蘋果風味品質(zhì)馴化過程中是酸度的變化起了關鍵作用,含糖量相關基因幾乎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在含糖量沒有變化的前提下酸度變小,讓蘋果變得更甜了,同時還找到了Mα1基因這個影響酸度的基因。
栽培蘋果馴化過程中果實大小和味道演變的模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
不僅如此,科學家還成功破案了影響蘋果個頭大小的因素。蘋果大小和脫落酸(ABA)與水楊酸(SA)表達有關,果子越小其脫落酸(ABA)和水楊酸(SA)含量越高。
參與植物細胞分裂和延長的植物激素ABA和SA在低重量果實中積累到高水平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
蘋果是神奇的果子,帶給了科學家以無限的啟發(fā),讓他們追隨著蘋果的步伐,解開植物基因的密碼。
?
參考文獻:
[1]? 段乃彬.栽培蘋果起源、演化及馴化機理的基因組學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7.
[2]? 馮婷婷,周志欽.栽培蘋果起源研究進展[J].果樹學報,2007(02):199-203.
[3]? 羅桂環(huán).蘋果源流考[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02):15-25.
[4]? 李育農(nóng).蘋果起源演化的考察研究[J].園藝學報,1999(04):5-12.
[5]? 沈廣斌,丁燕燕.綿蘋果傳入中土時間考[J].農(nóng)業(yè)考古,2014(06):255-259.
[6]? 楊曉紅,李育農(nóng),林培均等.新疆野蘋果Malus sieversii(Ldb.)Roem花粉形態(tài)及其起源演化研究[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2(01):49-54.
[7]? Duan, N., Bai, Y., Sun, H.?et al.?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the history of apple and supports a two-stage model for fruit enlargement.?Nat Commun?8, 249 (2017).
[8]? Liao L, Zhang W, Zhang B, et al. Unraveling a genetic roadmap for improved taste in the domesticated apple.?Mol Plant. 2021;14(9):1454-1471.
[9]? Lin, Q., Chen, J., Liu, X.?et al.?A metabolic perspective of selection for fruit quality related to apple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Genome Biol?24, 9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