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
男,漢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水力機械專業(yè)畢業(yè),聯邦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機械系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保梗担鼓曛粒保梗叮茨暾憬髮W機械工程系水力機械專業(yè)學習。1964年至1965年浙江省社教工作團三分團工作隊隊員。1965年至1979年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助教、講師。1979年至1981年聯邦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機械系液壓氣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獲工程科學博士學位)。1981年至1985年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講師、研究室主任、副教授,?茖W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流體傳動及控制研究所所長、開放實驗室主任、教授。1985年至1988年中國科協副主席,浙江省委高校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浙江大學副校長、黨委委員。1988年至1993年中國科協副主席,浙江省委高校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浙江大學校長、黨委常委(其間:1989年至1992年任國際繼續(xù)工程教育協會副主席;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0年9月至11月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1993年至1995年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協副主席,浙江大學校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至1996年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協副主席。1996年至1997年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院學部主席團成員。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院學部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其間:1998年9月至11月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1998年12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2004年2月,路甬祥獲得“意大利總統科學與文化金質獎章”和“學校、文化和藝術功勛證書”,表彰他為促進意中兩國在科技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白春禮 納米科技研究專家。滿族。1953年9月26日出生,籍貫遼寧丹東。197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1985年獲博士學位。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和國家納米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先后從事過高分子催化劑的結構與物性、有機化合物晶體結構的X-射線衍射、分子力學和導電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研制成功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系列。帶領科研人員利用SPM系統地研究了一些有機和生物材料的表面結構和性能,并在納米科技方面有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由德國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學出版社等出版中、英文著作11部。曾被國際化工協會授予國際獎章,獲第三世界科學院講演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徐光憲 無機化學家。1920年11月7日生于浙江紹興。1944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稀土材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吨袊茖W》、《科學通報》副主編。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學、化學鍵理論、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核燃料化學和稀土科學等領域。通過總結大量文獻資料,提出普適性更廣的(nxcπ)格式和原子共價的新概念及其量子化學定義,根據分子結構式便可推測金屬有機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穩(wěn)定性。建立了適用于研究稀土元素的量子化學計算方法和無機共軛分子的化學鍵理論。合成了具有特殊結構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雙氧絡合物。在串級萃取理論、協同萃取規(guī)律、萃取機理研究方法及萃取分離稀土工藝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戴立信 有機化學家。1924年11月13日生于北京,籍貫江蘇句容。1947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化學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位委員會主任。早年從事金霉素的提煉和合成研究。60年代進行有機硼化學和一些國防科研項目研究。80年代以后研究有機合成、金屬有機化學,特別側重于通過金屬有機化學的不對稱合成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環(huán)氧醇開環(huán)反應的研究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脫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員的不對稱合成;銠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對稱硼氫化反應;具有C2對稱性的氮供體、手性雙齒配體的合成;鈀催化的手性嗎啉衍生物的合成;鈀催化下雜原子導向的溫和羥氯化反應以及利用高碘化合物的多項新合成方法學研究。目前主要從事立體選擇性地合成官能團化的小環(huán)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體的合成及應用研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宋心琦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已退休)。1928年8月生,1951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化學系。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北京市化學會理事長、國家教委第一屆理科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北京市中學化學實驗教材主編和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并任《物理化學學報》、《感光化學與光化學》、《化學進展》、《大學化學》等多種學術刊物編委。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及普通化學等課程教學和培養(yǎng)研究生等工作,并進行化學教育和光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著有《光化學》、《未來化學中的激光》、《點石成金-神奇的碳》、《科學發(fā)現真?zhèn)无q》、《分子智能化猜想》、《大氣的奧秘》等書,另有譯著、詞典、百科等約10余種,科學及教育教學論文200余篇。
簡水生 光纖通信和電磁兼容專家。江西萍鄉(xiāng)人。1953年畢業(yè)于北京鐵道學院電信系。北方交通大學光波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建立了JN和IK函數,豐富了Bessel函數理論,研制成我國第一根偏振保持單模光纖;三萬至三十萬象素石英傳像光纖;雙窗口雙零色散光纖;動態(tài)單縱模激光器;異型鋼絲超強型束管式光纜系列。目前正在從事的國家重大課題有:利用漏泄波導綜合光纜和光纖陀螺實現高速鐵路列車實時追蹤系統的研究;OTDM光孤子通信關鍵技術的研究;光纖光柵色散補償的研究。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郝柏林 理論物理學家。北京人。1959年畢業(yè)于蘇聯哈爾科夫大學。1963年莫斯科大學和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研究生肄業(yè)。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在固體能譜、高分子半導體理論、統計物理、天線理論、地震分析、混沌動力學、理論生命科學等領域發(fā)表大量論文,并著有中文著作9種、英文著作2種!疤状沤橘|天線的研究”、“三維晶格統計模型的封閉近似解”、“實用符號動力學”等獲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等獎勵。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祖洽 理論物理學家。湖南長沙人。1948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50年該校研究生院研究生畢業(y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核理論、中子理論、反應堆理論、輸運理論及非線性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積極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原子彈理論的研究工作,對中國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設計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學試驗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第一個重水反應堆作了理論計算并糾正了蘇聯專家設計的臨界大小數據。近年來在氫分子激發(fā)態(tài)的相互作用,及浸潤相變理論及噪聲在隨機系統中的影響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