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李皓,環(huán)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 1982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yè)。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農業(yè)大學土壤化學系、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國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漢諾威毒理研究所從事免疫生物學研究,1994年獲得德國漢諾威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95年回國到北京醫(yī)科大學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藥成分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出于對當時中國環(huán)境狀況的極度憂慮,1996年辭職走向社會成為環(huán)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從事引進和翻譯國際環(huán)境教育影視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為國家環(huán)保總局環(huán)境使者。2008年成為“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

利用自己的力量清潔社區(qū)

李皓
2017年01月13日
文?體:講座錄音整理
關鍵詞:社區(qū)環(huán)境管理;清潔窗戶與樓道;粉刷墻體;管好垃圾;治理油煙;減少遇雨積水;樹蔭停車場;開放社區(qū);露天市場;居民栽種綠地;中國古代綠化方式
正?文
我國城市社區(qū)常見的環(huán)境問題在許多地方幾乎相同,總結起來可歸納為9個。
第一是窗臺臟亂。居民喜歡在自家窗臺上堆放雜物,這對健康很不利。雜物里藏污納垢,而空氣從窗戶進入室內,當空氣穿過窗戶上的雜物堆時,其中積累的塵顆粒會隨著空氣進入室內,室內的空氣就會很臟。而且,窗臺上堆雜物還易引發(fā)火災。還有一些老舊社區(qū),樓房的外立面很臟,政府應該要求定期粉刷舊樓。
發(fā)達國家有很多上百年的老房子,但房子外立面非常干凈,因為市政部門有規(guī)定:樓房的外立面要定期粉刷,而且窗戶須保持干凈,不能放任何雜物。在前東德地區(qū),曾有很多破舊的房屋,德國統(tǒng)一后,那些舊房子幾乎全都翻新了,每家每戶的舊窗戶也都全部更換為密閉性好、易保潔的新窗戶。改造后的窗戶更安全,因為打開窗戶通風時,只有窗戶的上方與外界相通,窗戶下方是封閉的,這能保障小孩不會從窗戶摔出去。此外,由于通風口狹窄,外人無法從窗戶入室,這種窗戶也能防盜。需要清潔窗戶時,這種窗戶是內開式的,人站在房間內就能輕松擦凈窗玻璃,樓層再高,也不用蜘蛛人為窗戶保潔??梢哉f,這是目前全世界設計最科學的窗戶。這種窗戶已在我國有生產和銷售。
為什么要重視窗戶的保潔?因為如果窗戶上附著有污漬與塵顆粒,會增加室內外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濃度,影響空氣質量和市容,所以一定要定期清潔窗戶,這在發(fā)達國家是保證城市環(huán)境質量的強制性要求。在德國,三個月內必須清潔一次窗戶,如果不做,鄰居可能會對你說:你要再不清潔窗戶的話,我就要打電話告警察了。
第二是樓道臟亂。有些居民喜歡在公共樓道里堆放自家的廢物,而且從不清理,引起公共樓道難保潔,積塵多。居民步行上下樓梯時,都是要深呼吸的,這些臟廢物表面的塵埃很容易被呼吸到人體中去,所以,在居民樓道堆放自家的臟廢物是不道德的表現(xiàn)。況且,樓道是公共空間,如若堆放的廢物易燃,引發(fā)火災,很可能殃及全樓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樓道廢物必須全部清除掉。
此外,居民樓內公共通道的墻面也要定期粉刷。在德國,每戶房主得為粉刷出份錢,比如房租的7%要留作粉刷樓道用,這是每家每戶參與維護住房公共樓道衛(wèi)生的可操作方式。
第三是垃圾污染。中國從歐洲引進了大體積帶蓋的可移動垃圾桶。這種垃圾桶有三個功能,第一能防老鼠,食物垃圾扔入桶里,因桶體高、形狀下小上大、表面光滑,老鼠無法爬入桶中吃食物。食物少,老鼠就不會大量繁殖,就能減少鼠害;第二個功能是桶有蓋子,能防蒼蠅,也能不讓垃圾的氣味外溢;第三個功能是桶底有輪子,能幫助環(huán)衛(wèi)工人輕松地將整桶垃圾推到清運車旁,由車上配置的設施清空垃圾桶,再由環(huán)衛(wèi)工人將垃圾桶推回原處。如果垃圾桶破損了,蓋子沒了,輪子毀了,這三種功能就都喪失了,社區(qū)就會出現(xiàn)垃圾管理不善的問題,居民就會抱怨。
為了讓垃圾桶易保持關閉狀態(tài),可以選擇腳踏式開蓋的垃圾桶,居民投放垃圾時,腳一踏蓋子就打開了,人一走,桶蓋自動閉合。垃圾桶外保持干凈、清運方便,環(huán)衛(wèi)工人工作起來就有尊嚴,最重要的是:這能保護他們的健康。在德國,有些社區(qū)為放置垃圾桶的地點修建了柵欄,不讓小孩進去,還為方便居民投放可回收的包裝物安放了大容量網箱。這樣一來,居民家中的可回收包裝物袋子裝滿了,就可投入網箱中,等待回收包裝物的企業(yè)來車清運。
第四是餐館油煙問題。對于社區(qū)居民抱怨的油煙擾民的餐館,社區(qū)一定要管,要檢查是哪些餐館在排放油煙。如果沒有合格的煙氣凈化裝置,餐館的廚房窗戶或簡易煙筒上會有大量的油污,這樣的餐館就是不合格的。對這類餐館,必須要求停業(yè)改造,改造后,要進行排放檢查,驗收合格才能重新開業(yè)。
第五是社區(qū)道路下雨積水的問題。有些社區(qū)入口或其它室外的路面被硬化了,一遇下雨就地面積水。把這樣的地面改用透水磚鋪設,就能減少地面積水,使居民在雨天出行時不再受困。在德國,有些社區(qū)在居民樓周邊的綠地中建有較寬的植草邊溝,不降雨時是綠地,有降雨時,路面的雨水能自行流向植草邊溝,被溝中的草根吸收入土。土壤吸水飽和之后,雨水才順著植草邊溝流向社區(qū)外的河湖中去,實現(xiàn)了防澇,也留住了部分雨水資源。
第六個社區(qū)問題是居民抱怨停車難。其實,社區(qū)綠地的樹林地帶中常有一些空地,空地上植物長不起來,這是因為樹冠太密,把陽光遮擋了,樹下的植物獲取不到陽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就無法生長了。因此,不妨把這些樹蔭下的空地利用起來,給地表鋪上一層礫石,就能成為樹蔭停車場,也可使用孔型磚鋪地,多孔的地表能吸收雨水,保障土壤的透氣性,故不影響樹林的健康生長。把車停在樹林中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樹蔭能遮擋陽光對車身的輻射,夏季時保持車體涼快。從天上往下看,這里是一片樹林,但是從地面看,這里是一個停車場,一地就能兩用。
第七個問題是社區(qū)封閉,影響通行。在汽車時代,建封閉式社區(qū)是不對的。封閉式社區(qū)要求汽車從指定的門進出,就使得汽車要在社區(qū)中繞路,這會增加汽車尾氣在社區(qū)中的排放,也會增加社區(qū)道路的不安全性。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社區(qū)提倡開放式,居民樓之間的機動車道與社區(qū)外的街道相通。窄的機動車道可作單行道使用,但也要與外界道路相通。這能方便駕車人選擇最短的路徑到達自己的住所,有助于減少道路擁堵,也能減少城市總體的汽車尾氣排放。
第八是市場臟亂。說到市場臟亂,我們總認為露天農貿市場是臟亂的,城市花園廣場是潔美的。但發(fā)達國家往往在城市花園廣場周邊開設露天農貿市場。因為市民到花園廣場溜達、休閑之后,要回家時,能就近購買蔬菜、水果、食物或居家用品,很便民。只要城市管理方法得當,露天農貿市場照樣可以干凈、美麗、有景致獨特。
在發(fā)達國家也有貼小廣告的,比如市民有房間要出租、有舊物要賣、需要拼車等等,都有貼小廣告的需求。所以,政府允許在車站、超市、社區(qū)地帶、學校食堂等地設立廣告粘貼欄,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在墻上、地上、電線桿上到處亂貼小廣告了。
第九,綠地荒蕪。我國有不少老舊社區(qū)的綠地難以綠化,顯得很荒蕪。這是因為:植物對光照、風力、土質等生長條件是敏感的,有些植物喜光,有些植物耐陰,有些植物抗風、有些植物怕風、有些植物耐旱、有些植物喜濕,而在社區(qū)的各個角落,光照、風力、土質、甚至氣溫都是有差異的,所以,社區(qū)不能搞統(tǒng)一綠化,不能種一樣的植物。綠化社區(qū)最可行的方式是:將綠地分給社區(qū)居民栽種,他們能種出多樣而美麗的花、草、樹來,社區(qū)綠化也就自然做好了。
德國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就讓家庭主婦自己綠化家門前的空地,以此來美化城市?,F(xiàn)在,德國居民在家門前種的植物更多樣,甚至還有種草藥的。
讓百姓栽花種樹,是中國古代城市管理的一個基本的要求。中國古代沒有園林局,但每個城市都是綠色的,每個院子都是鳥語花香的,這表明:在古代,中國人就有栽樹種花的生活習慣。以元朝在北京建都為例,元朝建都時修了胡同與四合院,當有人買了一個院子,就被要求在門口種一棵槐樹,在院子里種一棵棗樹。棗樹耐旱又遮蔭,每年還能收獲棗子,棗子曬干后可食用、抗饑餓,這就是極好的可持續(xù)生存方式。北京老百姓在門前種樹的習慣一直延續(xù)到了清朝晚期。
20世紀二十年代,有位美國人到了中國,在北京住了兩年多時間,他還游覽了中國其他省份。回國后,他寫了一本題為《漫步中國》的書,在書中他寫道:“北京的冬天和夏天天高云淡……,即使在冬天刮起刺骨的北風……,只要能瞥上一眼北京清澄澄的天空,亦是一種莫大的心靈慰藉?!?為什么他那么喜歡北京的天空,因為歐美國家在20世紀二十年代時,天空一片污濁,空氣污染嚴重,而當時的北京卻沒有這種狀況。這位美國人對當時的北京城做了這樣的描述:“不久前春天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繞著城墻逛了一圈,墻下是綠樹掩映下的城區(qū)。……平民百姓的住宅……院內樹木扶疏,花草茂盛,整個北京城從高處望去綠蔭如蓋,有賞心悅目之感?!?這就是古代中國為什么那么宜居的原因。
我們今天要創(chuàng)造宜居環(huán)境,可以去看看中國古建筑,看看古人們在院落里是怎樣種樹的,有些小天井都長著高大的樹木,而且樹的種類還特別多,這對我們創(chuàng)造有中國特色的宜居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參考。
只有繼承中國古人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和智慧,我們的城市才能真正回歸綠色和宜居。
(此文為李皓在題為“建宜居環(huán)境,與自然共存”講座中的最后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