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中科院力學所

中國古代的算籌和籌算

力學園地
2014年04月29日
編者按:本刊收到網友來信,提到他近期參觀孔廟時得知孔子時代的運算工具之一是算籌。但他對這種工具知之甚少,很是困惑。本刊發(fā)表此文,對算籌和籌算進行介紹,以饗讀者。
何謂算籌?
所謂算籌,其實就是一把刻得很整齊的竹棍,直徑約兩到三毫米,長度十厘米左右。除竹制的以外,還有木、鐵、玉石、骨、象牙制的算籌。把算籌裝在袋子里或筆筒中隨身攜帶,這就是古人說的“算袋”或“算子筒”。唐代曾經規(guī)定,文武官員都必須備有算袋,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圖1</br>算籌 
圖1 算籌
  圖2</br>籌算 
圖2 籌算
算籌如何計數
用算籌表示數,有縱式和橫式兩種方式。在縱式中,縱擺的每根算籌都代表1,表示6~9時,則上面擺一根橫的代表5。橫式中則是橫擺的每一根都代表1,其上面縱擺的一根代表5。而且規(guī)定個位和百位必須用縱式,十位和千位必須用橫式,縱橫相間,使各位界限分明,以免發(fā)生混亂。算盤中上面的一個子代表5,下面的一個子代表1,是從算籌延續(xù)下來的。計數的十進位制是我國古代文明最重要的發(fā)明之一。圖3表示我國古代用算籌記數的縱、橫兩種方式:
  圖3</br>算籌計數 
圖3 算籌計數
如要表示一個多位數字,即把各位的數字從左到右橫列,各位數的籌式需要縱橫相間,個位數用縱式表示,十位數用橫式表示,百位、萬位用縱式,千位、十萬位用橫式。
圖4 
圖4
算籌運算
用算籌運算,有一套規(guī)則和口訣。中國古人不但可以用它做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還可以乘方開方,連多元高次方程這樣高深的數學難題都可以解出來,不可不謂之奇跡。
圖5</br>算籌加法運算 
圖5 算籌加法運算
圖6</br>算籌減法運算(自上而下減,答數在左方) 
圖6 算籌減法運算(自上而下減,答數在左方)
古人乘法/除法皆為從左至右算,乘數在上,被乘數在下,積放在中間。古人計算用""不用筆,籌算可以任意改變形態(tài),所以左至右算根本不麻煩。如算4936的步驟,結果是1764。
圖7</br>算籌乘法 
圖7 算籌乘法
算籌還可以解聯立方程組。“九章算術”是東漢編訂的數學經典著作。方程中一次方程組可由算籌布置。如下圖1,圖2中各行從左到右列出算籌數分別表示未知數X,Y的系數與對應的常數項。算籌圖可表達為:
圖8</br>算籌解代數聯立方程 
圖8 算籌解代數聯立方程
算籌考古
中國的算籌和籌算制度,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比較成熟了?!独献印芬粫兄v到:“善計者不用籌策”,表明那時算籌已經很普遍了?!兑捉洝分邪素缘膱D標由橫豎長短不同的橫線組成,可能與當時算籌的使用有關。
圖9</br>周易八卦圖 
圖9 周易八卦圖
現在考古發(fā)掘出的算籌實物,最早是漢代的。
1954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古墓,內藏竹算籌40根,每根長12厘米。
1975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中發(fā)現竹制算籌。
1971年考古學家從陜西千陽縣一座出土的西漢古墓中發(fā)現一束在一個絲袋內(算籌袋)保存完好的獸骨算籌,長短不一,最長的13.8厘米,最短的12.6厘米,截面呈圓形,直徑在2-4毫米間。
1980年從河北石家莊出土的30根東漢骨算籌,長7.8-8.9厘米,截面方形,邊長約0.4厘米。此外在陜西旬陽漢墓中出土象牙籌27根。
1983-1984,湖北江陵張家山西漢古墓中出土竹算籌。
19739月,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出土的十號漢代古木木牘,其中有一片記有“當利二月定算”的字樣,這是文獻中最早出現的以籌碼代替文字記數的例子之一。
運籌學名稱來源
出謀劃策時,對有關問題必須經過數學計算,計算就要用算籌,所以,“運籌”成為“出謀劃策”的代名詞。漢高祖劉邦在總結打敗項羽原因時,說張良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后來“運籌帷幄”成為一個成語?,F代數學中,有一個分科叫“運籌學”,其名稱也來源于古代籌算。
算籌發(fā)展為算盤
從周代到元代,籌算在我國應用了約二千年,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發(fā)展功不可沒,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應該就是用算籌完成的。但算籌也有嚴重的缺點:運算時需要較大的地方擺算籌,位數越多,問題越難,需要擺的面積越大,用起來不大方便。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運算過程不保留。它的運算過程實際上就是挪動算籌,運算了下一步,上一步就看不到了。雖然這有節(jié)約紙的好處,但如果有了錯誤就不好檢查,學習者學習起來也很困難。元朝數學家朱世杰,能用籌算解四元高次方程,其數學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但是他的方法太難懂了,因而后繼無人。中國古代數學不能發(fā)展為現代數學,籌算方法的限制是一個重要原因。元末明初之后,珠算逐漸代替了籌算。籌算的重要缺點是運算過程不保留,出了錯誤不便檢查,只好重算一遍。這個缺點,珠算仍然有。

(白迺彬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