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中科院力學所

貝殼I:科學與藝術珍品

力學園地
2015年12月29日

貝殼I:科學與藝術珍品

Seashell I: science and art treasures

蔣持平,柴慧

JIANG Chiping,CHAI Hu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研究所

摘要 介紹貝殼的藝術美和它帶給人類的創(chuàng)造靈感,介紹貝殼在材料強韌化方面所創(chuàng)造的力學奇跡:利用95%左右的原始低強度碳酸鈣,加上少量蛋白質和多糖有機膠,建造了精巧的分級嵌套微結構,使韌性比組分材料提高了三個數(shù)量級,成為超級生物材料。接下來將繼續(xù)介紹分級嵌套微結構強韌化的力學機制、連接不同尺度微結構的礦物橋和人類在貝殼仿生方面的進展。

關鍵詞: 貝殼,分級微結構,力學性能,強韌化。
1. 藝術珍品

貝殼是大自然賜予的藝術珍品,它伴隨和見證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史前(7-3.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的洞穴里,就發(fā)現(xiàn)了貝殼飾物。一般認為,古希臘大哲學家、大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古羅馬作家、博物學者、軍人、政治家老普林尼是最早用文字描述貝殼的作者。貝殼是海洋軟體動物(mollusk)之殼,據(jù)說mollusk這個詞就是亞里斯多德創(chuàng)造的。

貝類生活在淺海大陸架,熱帶淺海尤盛。它們的外殼形狀奇異、色彩艷麗、花紋精美,像多彩飾帶鑲嵌于綠色的陸地與蔚藍色的海洋之間,將我們的地球裝點得更華美。如今貝殼的收藏已經(jīng)成為一門學問[1],單看貝殼的名字,就美不勝收:帝王宇螺、將軍芋螺、女神渦蛤、水晶鳳凰螺、夜光蠑螺、露珠蝶螺、樂譜渦螺、地圖寶螺、太平洋黑香螺、臺灣棗螺、歐洲象牙貝……圖1是幾種貝殼的圖片。

?DWWSPPCBQ[2[KF5)B199]XC

(a) 帝王螺

)~1598AMHNJM07}QX4[62OD

(b) 水晶鳳凰螺

D6VUZ@~I$1_T]0_KUQVEP[O

(c) 夜光蠑螺

圖1 貝殼


海貝像是從神秘的自然深處流淌出來的藝術清泉,賦予人類創(chuàng)造的靈感??磮D2悉尼歌劇院,是海浪中翩翩起舞的海貝,抑或是向著大海遠航的風帆?貝殼的藝術神韻使它具有永恒的魅力。

X7_`RMU)7C82Q5$BMZP6XUM

圖2 悉尼歌劇院

2.力學奇跡

海貝更是科學的寶藏,引無數(shù)杰出科學家競折腰。見圖3 a的對數(shù)螺旋線和圖3b的放射線,一族族優(yōu)雅的數(shù)學曲線,是貝類生長的跡線,其深奧的生命密碼,等待有志者去破譯。


       
       


28C9B03FFA6E462987A8344C45455488
A1040D05696646199AA5EE53ABA3A2FE
 
 圖3 貝殼紋理的對數(shù)螺旋線與放射線

最吸引科學家的是貝殼特別是活體貝殼的強度和韌性。在介紹它之前,不妨先看一個問題:“如何用寫黑板的粉筆材料制造堅韌的盔甲?”

或許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劣材不可用。用粉筆這樣的脆性材料造不出堅韌的盔甲?!?/p>

然而貝類動物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軟體動物的殼主要由碳酸鈣構成。鮑魚殼閃光的內層是珍珠母層,其95%左右就是原始的、低強度的碳酸鈣,與粉筆的成分相同。它們以0.5微米厚的文石晶片的形式存在,由5%左右的有機膠(蛋白質和多糖)粘結。這樣的生物復合材料的韌性比原始碳酸鈣的韌性提高了三個數(shù)量級,一躍為超級韌性材料[2]。因珍珠母層的文石晶片的厚度正好與可見光的波長相同而發(fā)生干涉,所以貝殼閃現(xiàn)著迷人的珍珠光澤。

貝殼的強度和韌性奇跡是生存競爭的結果。軟體動物肉質鮮美,卻行動遲緩,自衛(wèi)乏力。為了生存,他們的外骨骼進化成為了今天的貝殼。海洋軟體動物既不會入地挖礦,更不能高溫冶金,只能從食物取材,常溫生長。正是這種先天的環(huán)境條件約束使它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類以前沒有想到的材料設計和制造的新方式。

3.???????? 微型長城?

科學家對貝殼強度和韌性的研究從解剖貝殼,了解貝殼的內部結構開始,有科學家將其微結構分為7類,見圖4示意圖[3]。


@1H{DCUQ(2~[C}{3IJKOOFV

圖4. 貝殼的7類微結構:(a)柱狀珍珠母文石,(b)片狀珍珠母文石,(c) 簇葉狀方解石,(d) 棱柱文石或方解石,(e)交叉層狀文石,(f)復雜交叉層狀文石,(g)均勻分布。其中文石和方解石是碳酸鈣的不同晶體形式

貝殼的微結構使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我國萬里長城的磚塊-灰漿結構。有意思的是,貝殼的“灰漿”是生物有機膠。古人修筑長城的灰泥里也添加了糯米這種有機粘結劑。初看貝殼儼然是微型長城,何況二者的功能都是御敵于國門之外。
然而仔細研究,就發(fā)現(xiàn)二者根本不能相比。長城的特點是大,像巨龍橫臥于崇山峻嶺之上,它的背后是幅員遼闊的國土,修筑它的是人口最多的國家。登上長城之巔,一覽起伏的群山,立即感受到泰山壓頂般的氣勢,感受到中華民族粉碎任何侵略者的決心和力量,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貝殼小,與長城不在一個尺度。如果將長城的結構縮小到貝殼的尺寸,會很脆弱,起不了防衛(wèi)盔甲的作用。
但是貝殼找到了一個神話般的強韌化設計方案:原來圖4所繪的小“磚塊”里還有多重向微觀尺度延伸的嵌套微結構,它們的的力學協(xié)同效應創(chuàng)造了貝殼強度和韌性的奇跡。這使我們想起六朝時期志怪小說中的嵌套鬼神:鬼神口吐鬼神,吐出的鬼神又吐鬼神……嵌套的鬼神小說奇幻詭麗,但沒有人會相信是真實的。那么貝殼的嵌套結構又是怎么回事呢?神話與科學究竟有多遠的距離?我們將在下一篇介紹。
?
參考文獻

  1. S. 彼得 丹斯著,馬修 沃德攝影,貝殼,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

  2. 宋凡,白以龍,一類生物材料界面的結構及其裂紋的阻力,力學與實踐,2002,24(6):24-26

  3. Brear K, Currey JD. Structure of a sea-urchin tooth. J Mater Sci 1976,11:1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