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科學家頌》編輯回眸 陳東林、蔡衛(wèi)紅
《共和國科學家頌》一書出版到現(xiàn)在已過去整整三年了,可是每當我們回憶起當時的編輯過程,那段與同事共同戰(zhàn)斗、與書的作者郭曰方老師熱線交流的歲月便一幕幕在我們腦海中涌現(xiàn),至今還令我們感慨萬千。那是一段為鑄造精品,大家齊心協(xié)力、千錘百煉、以苦為樂的愉悅之旅……
我們是在5年前中國科普協(xié)會的一次小型會議上認識郭老師的,那時就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學詩人,但也僅此而已。后來,當一部厚重的《共和國科學家頌》書稿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被深深震撼了。捧讀書稿,李四光、錢學森、鄧稼祥、彭加木、王選、袁隆平……一個個鮮活的科學家形象撲面而來。郭老師用他飽滿的激情、如椽的巨筆,將科學家最能觸動心弦的一面展示出來,讓我們對這些科學大師有了更真切的認識,令人感動、催人奮發(fā)。特別是當我們得知這些詩歌已在多個地方的高校詩歌朗誦會上朗誦,反響熱烈,并引起了中央領(lǐng)導的重視時,更是激動不已。經(jīng)社領(lǐng)導研究,將這部書作為重點書來運作,由我們兩人共同擔任《共和國科學家頌》的責任編輯。從接下任務時起,我們就感到巨大的無形壓力,生怕哪個地方出現(xiàn)紕漏,辜負了社里的期望,更辜負了郭老師的多年心血。為了把書做好,我們提出了“要像科學家那樣嚴謹”的口號,制定了“定內(nèi)容、核資料、摳字眼、專家審”的“四步走”編輯步驟。
定內(nèi)容就是先對整部書稿通讀一遍,整體把握取舍,統(tǒng)一風格體例,明確內(nèi)容格局。在通讀書稿后,我們認為全稿剪裁得當,準確地把握了每個科學家的特點,視野開闊,具有史詩般的宏大氣魄,已具備了很好的基礎(chǔ)。只是有一個問題我們一時間感到不好處理。原稿詩作絕大部分是每篇描寫一個科學家,但有三篇體例不一樣,一篇是歌頌周總理對科學家的關(guān)心愛護,一篇是寫鄧小平與科學的春天,還有一篇是獻給科學家群體的。按照體例統(tǒng)一的原則,我們收入書中的詩歌只能是描寫單個科學家的,這三篇就不能收入。但是寫共和國的科學家,又怎能離得開兩位偉人的豐功偉績,又怎能不提科學家群體的貢獻?為了這三篇詩作的處理問題,我們進行了反復斟酌和討論,最后決定將三篇詩稿作為序詩放在書的最前面,與其他作為正文的詩稿區(qū)分開來,這樣既不影響全書的體例,又突出了三篇詩稿的重要性,巧妙地解決了問題。在處理詩稿正文時,我們又感覺到,每首詩光是有詩歌本身似乎還不夠,應配上科學家的簡介和照片。因為詩歌只能是藝術(shù)地勾勒出科學家形象,簡介則能高度概括科學家的生平和業(yè)績,照片的作用更是自不待言。讀者看了簡介和照片后,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郭老師對我們的意見非常贊同,很快就把科學家的簡介提供給我們。可是在配科學家照片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因為很多老科學家由于年代所限,沒能留下清晰的可供印刷的照片,在盡了最大努力也沒辦法解決問題后,我們不得不忍痛割愛,放棄了這一想法。經(jīng)過幾番周折后,書稿最終形成了由歌頌100位科學家的100首詩歌組成、每首詩歌對應配一份科學家簡介、詩歌正文前安排三首序詩的內(nèi)容格局。
核資料就是核查稿中的史料是否準確。郭老師長期在中科院工作,對每一位科學家的情況了如指掌,加上他做事一貫周密細心,他所提供的科學家簡介、詩歌中所提到的史實無疑是最權(quán)威、最準確的。但我們作為責任編輯,要本著“懷疑一切”的態(tài)度對待書稿,這既是對讀者負責,也是對作者負責。因此我們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每一份簡介、每一處史實都進行了仔細核查,發(fā)現(xiàn)疑點即向郭老師求證。雖然最后僅發(fā)現(xiàn)了個別無傷大雅的問題,但我們覺得很值,那種踏實感、喜悅感是旁人難以體會的。
所謂摳字眼,就是咬文嚼字,對書稿中的文字、標點符號一個一個摳,看是不是符合語言規(guī)范,看能不能更精練、更優(yōu)美、更上口、更準確、更有氣魄。郭老師有幾十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他的詩歌感情充沛、語言通俗、節(jié)奏鮮明,是經(jīng)過了認真錘煉的精品。但我們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對詩歌中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要細細品味、反復推敲,特別是詩歌的標題,更是我們推敲的重點,如獻給錢學森的這一首,標題經(jīng)過了四次修改,才定為現(xiàn)在的“箭擊長空,他用攀星摘月的勇氣,寫下氣壯云天的詩篇”;獻給劉東生的一首,也是經(jīng)過了反復討論才定下“他為黃土高原,編繪出一部部科學經(jīng)典”這樣的標題。雖然在摳字眼過程中,我們幾個編輯常常會爭得面紅耳赤,書稿卻在這樣的爭論中日臻完美。那種因為改了一個好標題、用了一個好詞的成就感至今我都難以忘懷。
最后一個步驟是請社外專家審讀把關(guān)。為了確保質(zhì)量,我們先后請了三個方面的專家審讀,一個是專門研究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教授、一個是專門從事文藝作品編輯工作的資深編輯、一個是詩人,他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針對他們的意見,我們又專門召開了碰頭會進行討論,研究處理辦法。
幾個步驟下來,可以說稿件已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對它的文字質(zhì)量我們很有底氣了,但“好馬還得配好鞍”,我們還要為它配上精美的裝幀,才真正算是鑄成了精品。自從拿到書稿以后,我們的美編就開始構(gòu)思整體設(shè)計,定稿之后,又從浩如煙海的圖庫中為每首詩歌尋找最合適的藝術(shù)插圖,這些插圖以淡淡的褐色呈現(xiàn),在淺米色輕型紙襯托下,優(yōu)雅而不張揚,很好地烘托出了詩歌作品的韻味。書的封面則設(shè)計了以暖色為基調(diào),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紅、隱約出現(xiàn)的科學家頭像、長城、五角星等元素來反映主題的方案,使書的形式與內(nèi)容達到有機的統(tǒng)一、完美的結(jié)合。
書稿付印前,為慎重起見,社長、總編輯又分別對全部書稿審閱了一遍,這才簽下同意付印的意見,為編輯工作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回憶編輯過程,我還要特別提及郭曰方老師。整個編輯過程中,郭老師始終給我們巨大的支持和信任。郭老師年屆古稀,但仍夜以繼日按我們的要求創(chuàng)作詩歌;在我們提出質(zhì)疑的時候,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復核,第一時間答復我們;在我們對詩稿作出改動時,他總是給予理解和支持。那段時間,我們和郭老師之間來往電話和電子郵件不斷,被戲稱為“熱線”。但正是在不斷的溝通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作風的細致、胸襟的開闊,他是一個真正具有大家風范的謙謙長者!
千錘百煉鑄精品,《共和國科學家頌》于2008年獲得第二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并入圍中國科協(xié)成立以來最受讀者歡迎的10本科普圖書書目,這次又獲得了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第一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說明它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肯定。為它所付出的一切,我們都認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