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翠
2015年2月3日晚7:30,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二樓報告廳,由兩棲爬行動物保護協(xié)會、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科普基地和共青團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支部聯(lián)合主辦的第38期“SEG”學生學術論壇圓滿結束。
本期論壇由兩棲爬行動物保護協(xié)會前任會長蔡波老師主講,蔡老師以“鱉中的大熊貓——黿和它的親戚們”為題向大家詳細講述了黿的保護級別、形態(tài)特征、種群分布、生活習性和黿與其它龜鱉類物種之間的區(qū)別。
報告開始,蔡老師就跟大家強調說明了黿目前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緊接著蔡老師在向大家展示一張黿的照片后給出一組照片讓大家分辨圖片是否為黿,引得在座小朋友的踴躍參與。為了讓大家區(qū)分黿和中華鱉以及斑鱉,蔡老師總結歸納了一張表,從拉丁名、鼻子、背盤前緣、體型、色斑和幼體方面進行了詳細說明,然后又通過幾組圖片讓大家進行區(qū)分。在大家對黿有了一定的認識后,蔡老師又向大家講述了黿出現(xiàn)的時間和種群分布。蔡老師表示根據(jù)已有資料記載黿屬物種大概在3000萬年前出現(xiàn),而黿大概在1000萬年前產(chǎn)生,是龜鱉動物中少有的巨星,它的兩個親戚——花背黿和北新幾內亞黿都分布在新幾內亞島上。最后,蔡老師對本次報告的題目“鱉中的大熊貓”進行了解釋,蔡老師指出大熊貓是我們國家的國寶,目前野外的數(shù)量不超過2000只,而目前野外黿的數(shù)量遠沒有2000只,因為近三十年來的過度利用,它們已經(jīng)極為罕見,可以說它比大熊貓還要稀有。在報告的結尾,蔡老師強調了黿目前瀕危的現(xiàn)狀,呼吁在場所有人從認識開始,關心愛護它們,保護好現(xiàn)存的黿,不要將其和中華鱉混淆而送上餐桌,讓它們活下去,讓它們子孫也能活下去。
本次SEG報告吸引來了眾多小朋友和家長們,會上小朋友們認真聽蔡老師講解,踴躍發(fā)言,使得會場氛圍輕松活潑。會后,蔡老師就大家關心和疑惑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在小朋友好奇的提問中,蔡老師又講述了我國目前黿的現(xiàn)狀,黿的棲息地,黿瀕危的主要原因等內容。
伴隨著周圍熱烈的掌聲,2015年第一期SEG圓滿結束,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場精彩的報告。
?
圖1. 蔡老師在向大家展示花斑黿的特征
?
圖2. 會場吸引眾多小朋友、家長、學生和老師的參與
中國科普博覽-從水到陸專欄
首發(fā)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csar.blog.kep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