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作者

 “兩棲爬行動物保護(hù)協(xié)會”擬面向全國致力于兩棲爬行動物科普知識宣傳與保護(hù)的志愿者協(xié)會。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中心等相關(guān)部門的強力支持。協(xié)會立足于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中心。協(xié)會計劃每年開展系列科普宣講活動,能與各個大學(xué)、研究所、自然保護(hù)區(qū)、動物園、政府部門、社會團(tuán)體等機構(gòu)展開合作。

干貨:中國有尾兩棲類的分辨特征

從水到陸
2015年12月06日

作者:Chess Brother

現(xiàn)今已描述兩棲動物(Amphibia)有7400多種,包括蚓螈目Gymnophiona (206 sp.)、有尾目Urodela(695 sp.)和無尾目Anura(6554 sp.)(http://research.amnh.org);其中有尾目和蚓螈目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除了Plethodontidae的部分屬種外,有尾類物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地區(qū)。北美地區(qū)是有尾類生活的集中地區(qū),絕大多數(shù)科都在北美地區(qū)有分布。中國已知3科15屬30多種,其中小鯢科和蠑螈科屬種較多,還有隱鰓鯢科。
有尾目是兩棲動物中最不特化的類群,終生有尾,有四肢,幼體與成體比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陸生和樹棲的,有些水生成員還終生保持幼體形態(tài)(童體)。有尾目的個體差異是兩棲動物中最大的,如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身長可達(dá)2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長不到3厘米。
有尾目包括的科以及物種數(shù)量:
Order: Caudata有尾目 (695 sp.)
Family: Ambystomatidae 鈍口螈科(37 sp.) (包括陸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Family: Amphiumidae兩棲螈科(3 sp.)
Family: Cryptobranchidae隱鰓鯢科 (4 sp.)
Family: Hynobiidae小鯢科 (66 sp.)
Family: Plethodontidae無肺螈科(453 sp.)
Family: Proteidae洞螈科(8 sp.)
Family: Rhyacotritonidae急流螈科 (4 sp.)
Family: Salamandridae蠑螈科 (116 sp.)
Family: Sirenidae鰻螈科 (4 sp.)
兩棲動物的成體和幼體的形態(tài)特征即外部、內(nèi)部構(gòu)造等,是鑒別科、屬、種的主要依據(jù),特別是骨骼特征是確定屬以上分類階元的重要依據(jù)。有尾目成體的外部特征,根據(jù)該目的分類檢索常用的形態(tài)特征和術(shù)語進(jìn)行簡單的描述。
?有尾目檢索分類基本量度和外部形態(tài)特征如下:
cs1

1.有尾目成體基本量度(山溪鯢屬;來自費梁等,2005)

1.全長(自吻端至尾末端),2.頭長(自吻端至頸褶),3.頭體長(自吻端至肛孔后緣),4.頭寬(左右頸褶間最寬處),5.吻長(自吻端至眼前角),6.眼徑(與體軸平行的眼的長),7 尾長(自肛孔后緣至尾末端),8.尾高(尾部的最大高度),9.尾寬(尾基部的最大寬度),10.上眼瞼,11.鼻孔,12.口裂,13.唇褶,14 頸褶,15.肋溝。 、 、 、 分別表示指和趾的順序。其中3、7、13、15是比較主要的特征。

有尾目的常用分類檢索術(shù)語包括:犁骨齒(vomerine teeth)、囟門(fontanelle)、唇褶(labial fold)、肋溝(costal groove)、尾鰭褶(tail fin fold)、角質(zhì)鞘、墊(horny cover)、卵膠袋或卵鞘袋(egg sack),童體型或幼態(tài)成熟(neoteny)。

?犁骨齒:著生在犁腭骨上的細(xì)齒,其齒列的位置、形狀和長短均具有分類學(xué)意義。
?cs2

2. 有尾目口腔犁骨齒、內(nèi)鼻孔和舌形態(tài)(左:小鯢科,中:蠑螈科,右:Hynobius nigrescens; 費梁等,2005

cs3

3. 掛榜山小鯢(Hynobius guabangshangensis)和爪鯢(Onychodactylus fischeri)犁骨齒示意圖

?(x n)門:指顱骨背壁未完全骨化所留下的孔隙。位于前頜骨與鼻骨之間者稱前頜囟;位于左右額骨與頂骨之中縫者稱額頂囟。
?cs4

4.囟門的示意圖。從左到右依次為爪鯢Onychodactylus fischeri,極北鯢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商城肥鯢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

?唇褶:頜緣皮膚肌肉組織的簾狀褶。通常在上唇側(cè)緣后半部,掩蓋著對應(yīng)的下唇緣。如山溪鯢、巴鯢等屬物種。?
cs5

5. 龍洞山溪鯢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和爪鯢Onychodactylus fischeri

肋溝:系指軀干部兩側(cè)、位于兩肋骨之間形成的體表凹溝。
?cs6

6. 肋溝示意圖,義烏小鯢(Hynobius yiwuensis;左)和藍(lán)尾蠑螈(Cynops cyanurus;右)

?尾鰭褶:位于尾上(背)、下(腹)方的皮膚肌肉褶襞稱做尾鰭褶;在尾上方者稱為尾背鰭褶反之為尾腹鰭褶 不同于無尾目蝌蚪的膜狀尾鰭 在尾上方者稱為尾背鰭褶,反之為尾腹鰭褶。不同于無尾目蝌蚪的膜狀尾鰭。尾鰭褶有尾背鰭褶和尾腹鰭褶。
?cs7

7.尾鰭褶情況。鹽源山溪鯢(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左圖),東北小鯢(Hynobius leechii;右上圖)和商城肥鯢(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右下圖)

?角質(zhì)鞘、墊:一般指四肢掌、蹠及指、趾底面皮膚的角質(zhì)化表層,呈棕黑色,如山溪鯢。其中還有角質(zhì)爪,指四肢指、趾末端黑色角質(zhì)銳爪,如爪鯢。
?cs8

8.角質(zhì)墊、鞘和角質(zhì)爪。角質(zhì)墊:龍洞山溪鯢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左上)和西藏山溪鯢(Batrachuperus tibetanus);角質(zhì)爪:爪鯢Onychodactylus fischeri和東北小鯢(Hynobius leechii

?卵膠袋或卵鞘袋:成熟卵在輸卵管內(nèi)向后移動時,管壁分泌的蛋白質(zhì)將卵粒包裹后產(chǎn)出,蛋白層吸水膨脹形成鞘袋狀物,卵粒在袋內(nèi)成單行或多行交錯排列。
?cs9

9.卵帶形式。普雄原鯢(Pseudohynobius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左),東北小鯢(Hynobius leechii;右上)掛榜山小鯢(Hynobius guabangshangensis;右下

?童體型或幼態(tài)成熟:指性腺成熟能進(jìn)行繁殖 但又保有幼體形態(tài)特征(如具外鰓或鰓孔)的現(xiàn)象。
cs10

10.童體型特征??椊瘃ⅲ?i>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紅色箭頭示童體型特征:鰓跡)和紅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無童體型特征)

?參考文獻(xiàn):

1.費梁,葉昌媛,黃永昭等.2005.中國兩棲動物檢索及圖解.四川出版集團(tuán),四川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費梁等.2006.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上卷):總論,蚓螈目和有尾目.科學(xué)出版社.

3. 費梁和葉昌媛.2000.?中國西部小鯢科——新亞科、新屬、新種的記述(兩棲綱:有尾目).《兩棲爬行動物學(xué)研究(第8輯)——亞洲兩棲爬行動物學(xué)第四屆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專輯》.

4. Peng R, Zhang P, Xiong JL,Gu HJ, Zeng XM, Zou FD. (2010). Rediscovery of?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Caudata: Hynobiidae) and its phylogeneticposition based on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Evolution, 56 (1): 252–258

5.王麗文,梁艷艷,趙傳成.2004.爪鯢骨骼系統(tǒng)研究.四川動物, 23(3):172-177.

6.趙爾宓,張服基. 1985. 北鯢屬、山溪鯢屬、巴鯢屬和異鯢屬骨骼的比較研究及其系統(tǒng)發(fā)育探討.兩棲爬行動物學(xué)報,4(3):209-218.

7.張寒珍,劉紹龍,趙云,楊棋.2009.山溪鯢的骨骼系統(tǒng).四川動物,28(3):412-416.

8.李松,田應(yīng)洲,谷曉明.2008.瘰螈屬(有尾目:蠑螈科)一新種-織金瘰螈.動物分類學(xué)報,33(2):41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