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TH
中國西北干旱荒漠區(qū),位于亞洲內(nèi)陸,幅員遼闊,地勢起伏,面積為2415000 km2,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4。其主要氣候特色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一說起中國的大西北,總是離不開黃土、大漠、戈壁等詞——荒涼貧瘠是其另一大特點。放眼望去仿佛茫茫戈壁盡是黃沙,看不見一絲動物的蹤跡。其實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土地上,生活著許多動物。在這里我將給大家介紹一位干旱荒漠中的堅守者——蟲紋麻蜥(
Eremias vermiculata)。

圖1.?蟲紋麻蜥(
Eremias?vermiculata) ,ZTH拍攝
蟲紋麻蜥(
Eremias?vermiculata)隸屬于爬行綱有鱗目蜥蜴亞目蜥蜴科,由英國博物學(xué)家William?T.?Blanford于1875年命名。蟲紋麻蜥分布于中國西北部廣大干旱荒漠地區(qū),包括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西部、敦煌盆地、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蒙古南部戈壁沙漠地區(qū)和哈薩克斯坦東部的少部分地區(qū)。

圖2.?蟲紋麻蜥分布圖,紅線圈內(nèi)為蟲紋麻蜥分布區(qū)(底圖來自GIS,分布區(qū)由ZTH繪制)
蟲紋麻蜥身體修長,尾長是體長的2倍左右。體腹蒼白,體背微黃,背部有黑色小點,呈蠕蟲狀黑色條紋,故名蟲紋麻蜥。蟲紋麻蜥棲息于荒漠梭林(如駱駝刺、沙拐棗等)的沙丘上,或荒漠戈壁的亂石間,穴居。洞穴主要建在植物的根部。主要以甲蟲或螞蟻等昆蟲為食,偶爾也吃黑果枸杞(解剖樣本時,發(fā)現(xiàn)其胃中有黑果枸杞)等植物。

圖3.?蟲紋麻蜥(劉金龍等,2014)

圖4.?蟲紋麻洞穴附近的植物:駱駝刺(左),沙拐棗(右), ZTH提供

圖5.?黑果枸杞(左),照片來自維基百科;黑甲蟲(右),照片來自百度圖庫
蟲紋麻蜥喜歡沙質(zhì)環(huán)境,一般在環(huán)境溫度較高時開始活動。天氣晴好時,上午10點左右出洞。地面溫度上升時,蟲紋麻蜥喜歡趴在沙上,腹部緊貼沙地吸收熱量。正午時分,蟲紋麻蜥活動達到高峰。之后,由于過于炎熱,地表溫度過高,活動減少,它們或是回到陰涼處和洞穴中,或是遠離滾燙的沙粒攀上灌木枝頭。陰雨天則很少出洞。

圖6.?在植物紙頭嬉戲(左),趴在沙上吸收熱量(右),ZTH拍攝
蟲紋麻蜥活動季節(jié)一般為3月至8月,但不同地區(qū)稍有差異。如果是暖秋,活動時間則可以推遲到九月底十月初。蟲紋麻蜥為卵生蜥蜴,一次產(chǎn)1~2枚卵。目前,關(guān)于蟲紋麻蜥的生殖生物學(xué)研究很少,研究人員推測其交配時間大約是4月至6月。郭憲光研究員于2013年6月在新疆精河縣拍攝到了蟲紋麻蜥交配行為。

圖7.?蟲紋麻蜥交尾咬合畫面(左),依據(jù)線粒體基因組構(gòu)建的貝葉斯樹(右)(劉金龍等,2014;Zhou?et?al.,2015)
對蟲紋麻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態(tài)描述和少部分種群的染色體核型研究。從形態(tài)和染色體核型分析,學(xué)者普遍認為蟲紋麻蜥沒有亞種分化。近幾年已報道了多條蟲紋線粒體基因組全序。運用線粒體基因組構(gòu)建蜥蜴科貝葉斯樹顯示:麻蜥屬(
Eremias)和蟲紋麻蜥(
E.?vermiculata) 均為單系(附注)。
目前,蟲紋麻蜥在中國、哈薩克斯坦和蒙古都被列入了保護動物紅色名錄。由于人口的增加,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擴張,特別是道路的增多,嚴重破壞了其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人到西北去旅游、探險,人類制造的燈光和噪音,丟棄的各式各樣的垃圾,不僅對蟲紋麻蜥,而且對所有生活在該地區(qū)的動物,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在此也呼吁大家保護環(huán)境、文明出行。
附注:單系(Monophyly):指支系中的所有個體來源于一個共同祖先。
參考文獻:
1. Kubykin R A. 1984. A new species record for the USSR fauna-the lizard
Eremias vermiculata Blanford, 1875 from Eastern Kazakhstan // Borkin L J. Ecology and Faunistics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the USSR and Adjacent Countries. Trudy Zoologicheskogo Instituta. Akademiya Nauk SSSR, Leningrad, 124: 143- 144 [in Russian].
2. Zhou T, Wan X, Guo X. 2015.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whol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a variegated racerunner from Taklamakan Desert. Mitochondrial DNA.[Epub ahead of print]. DOI: 10.3109/19401736.2015.1063125.
3. 劉金龍,原秀云,周天和,李大江,Tatjana N. Dujsebayeva. 郭憲光. 2014. 新疆天山以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爬行動物蟲紋麻蜥. 動物學(xué)雜志,49(3): 423- 427.
4. 趙爾宓,趙肯堂,周開亞,等. 1999. 中國動物志:爬行綱 第二卷 有鱗目 蜥蜴亞目.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41- 243.
說明:有部分文獻由于年代久遠未能列出。
中國科普博覽-從水到陸專欄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csar.blog.kepu.cn/